第三十章 开元之治(第3页)
杨坚越想越感到颓废,唉声叹气大隋和大唐的落差感。
看到此时殿内低头惶恐的李渊,杨坚顿时更是恼火。
独孤伽罗这时附耳在杨坚耳边说了个悄悄话,让杨坚的眸子迸发出了种种异彩。
一会儿,就见杨坚口含天宪,郑重的道:“朕早年与圣人有一子一直遗失在外,此子乃是朕以览开皇之隆,寻济世安民之意取名世民。如今朕的儿子也该回到大隋的圣人怀抱里,重续母子情谊,岂不美哉?”
独孤伽罗又说道:“听闻唐国公有个二公子与朕的幼子重名,真是可喜可贺,朕念你我亲戚之故,愿将朕之六女嫁于李氏,亲上加亲。”
李渊跪在地上,叩谢天恩,嘴角却在抽搐。
怎么办?回家怎么跟夫人交
代啊。
好消息,全家老小的性命保住了,姨父姨母不打算追究老李家未来造反的事情了,二儿子也有了婚约会娶圣人最小的公主。
坏消息,二子不姓李了,变成杨世民了!
杨勇现在很开心,虽然前段时间知道父皇对他不满,母亲也有废除他立晋王杨广之意,他就整天惴惴不安。
尤其是和母亲父亲在接触的时候,那种他站着不动都浑身是错的批评,更让他心神不宁。
现在好了,自从天幕上得知杨广继位后将大隋搞得天怒人怨,大隋二世而亡后,他就觉得自已稳了。
现在他再也不用担心父皇会哪一天把他废了,杨广上位后把他杀了啊。
今天的阳光都如此美丽,路边的野花都如此芬芳啊!
“孤要好好庆祝一下,孤的美人呢?今天是大喜之日,孤要和美人们一起欢庆!”洋溢着笑容着杨勇回到了东宫。
这时,他话还没说多久,就有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冲了进来。
“殿下,不好了!殿下,大事不好了!”
杨勇看见这个慌乱的小太监,上前就是一脚,怒骂道:“急匆匆的成何体统?”
“殿下!殿下!您先听我说。”小太监差点呼吸不过来,稳定好了呼吸节奏才又开口说道。
“还能有什么坏事啊?”杨勇美滋滋的坐在软垫上,端起来了一杯热茶悠哉的抿着。
然而,小太监的下一句话直接让他被惊的茶具掉在了地上,整个人都是头脑发昏,两眼一黑,倒头就睡。
“殿下,刚刚大政殿上圣人传出话来,要让唐国公的二公子过继到圣人皇后的膝下,还赐姓杨,叫杨世民,还把最小的嫡六公主安乐公主定了婚约,成年即成婚。听说最近还要准备把杨世民立为太子啊!”
开皇陛下的诏书很快就会宣告全天下。
全大隋观看过天幕的子民都在翘首以盼,他们都在等待,大隋的贞观天子登基,带领着大隋子民们建立大隋盛世!
大唐的李世民自然是不知道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大隋的事情。
新的大隋开皇和未来的大隋贞观,他又怎么会知道天幕改变了大隋的历史,在大隋他已经姓杨叫杨世民了呢?
......
“内圣外王?”嬴政看到天幕对唐朝的不吝赞扬,一幅幅唐时长安的繁荣景象,饶是骄傲如他,也不得不承认,大唐的繁荣盛世,所言非虚。
“这大唐的制度乃是历经我秦汉以后数百年,如此积淀的新制度定然比我大秦的更先进,李斯,你定要带人好好琢磨天幕上唐制之先进来改善我大秦之规章!”
李斯应喏。
“脏汉乱唐?!”刘邦看到天幕居然如此点评大汉的宗室,颇有不忿道:“岂有此理,乃公的子女都是一顶一的君子!”
说罢,他撇向吕雉,乃公是活不过这女人了,该不会是她把乃公的子女搞变态了吧?
吕雉凤目倾斜,瞪了刘邦一眼,轻吐一口浊气,道:“儿孙会有如此德性,都是你带歪的风气啊!”
“乃公怎么了?乃公堂堂君子......”
......
“这天幕怎么尽在夸赞唐朝?咱的大明怎么就没见他夸上几句了?”老朱看天幕处处夸盛唐,还时不时的点几句后世朝代风气守旧内敛,气的老朱人都要炸了,什么意思,没有提咱当咱不知道是说谁吗?
前面还骂咱老朱是个农民眼界狭窄只会守着自已的一亩三分地,当咱是眼瞎吗?
可恶,这群不知尊祖宗的后代,怎么能这样指点祖宗呢?还有没有宗法啊!
反正青史你们写,咱老朱改还不行嘛!
当时徐达汤和蓝玉等诸将就被老朱下了命令,速速解决北元和西域顽固分子,恢复汉唐旧土,重建诸夏荣耀,让大明皇帝陛下的光辉洒满每一处他忠诚的土地上!
还是那句话,不就是都护府吗?
咱大明是没有宣慰司和宣抚司了吗?
(ps:关于缠足的陋习,作者了解到的资料,从明会典、明史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明朝前中期以前的裹足只是为了让脚看起来显窄并没有晚清时期的变态。虽然明朝皇帝
并没有像清朝一样中央一直强调禁止裹足,但当时来看只流行于上层社会一些变态审美中,并没有大众化,要到明后期士大夫群体堕落,社会风气转变才逐渐流行。关于裹足的内容就没多写,欢迎读者补充资料。
ps:个人愚见,我估计清朝统治者应该没想到另一点,越是禁止人们越追捧,中国人爱凑热闹的性子,封建社会下挑战”纲常“的感觉可能比较刺激吧,这就跟唐朝《氏族志》和北宋洛学一样,本来就没那啥,越禁止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