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盐铁会议与霸王道(第2页)

 而会议最后,霍光没有接受贤良文学要求全部罢除盐铁、均输等官营事业的建议,而只是罢去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他也没有采纳贤良文学主张对匈奴实行感化政策,放弃防御和抵抗,而仍然加强了边防建设。 

 我们从这个事件上,也能从中得知为什么汉武帝选择了霍光为摄政大臣而不是其他人。 

 因为只有霍光,才是真正的武帝晚年政策继承者。 

 在这场会议里,桑弘羊代表了全面肯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各项政策,并希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而贤良文学则代表了否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的各项政策,要求加以全面地估价和修改。 

 但是,贤良文学毕竟来自基层,他们虽然并不了解农民的疾苦,但是却知道一些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的政策给民间造成的危害,所以他们的意见也反映了群众的一些呼声。 

 这些也正是汉武帝发布轮台诏的原因。 

 从桑弘羊来说,他一直在汉武帝身边,是汉武帝执行的财经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他对这些政策给封建国家带来的好处有深切体会,但对它给人民造成的危害,却很少了解。 

 所以他在汉武帝发布轮台诏之后,仍然不认识过去政策在社会上激起的矛盾,而一味坚持汉武帝过去的方针,这是他思想落后于形势的表现。 

 这其实也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独尊儒术”后的第一次大碰撞的结局。 

 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主张法治,坚信刑法可以止暴,特别推崇严刑峻法的作用。 

 二者自然说的都有道理,但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却是不能相容的。 

 后来,关于西汉独尊儒术后的统治政策,汉宣帝做过一个经典的概括,主播觉得倒是十分的适用,宣帝是这样说的:“霸王道杂之”,也就是德刑并用,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 

 理论渊源就是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相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