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雍正:最怕人亡政息也(第2页)
而“养廉银”与“公费银”以合法的方式增加了官员的薪俸,同时也解决了地方工程款的问题。
雍正皇帝提出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是清朝初期一次伟大的财政改革,它实现了民生、吏治与国家税收三者之间的共赢。
但非常可
惜的是,雍正皇帝的苦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耗羡归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明显捉襟见肘,比如黄河某一段决堤需要地方上自我修复,地方官员很难拿出这笔钱的,再比如西北地区因战争所需的军费,也很难用一刀切的“公费银”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官员们的升迁以及地方上的政绩,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关节”来打通。比如县官想要得到上级的提拔,那么他必定要孝敬一番,那么这笔钱从哪里出呢?
按照以往的惯例,他可以从下级身上搜刮,名义的话可以从“火耗”上面做文章。但是“火耗”的自主权被中央拿走了,地方上的官员无法层层剥削,这自然就引起了官员们的反感以及反弹。
本来雍正只是妥协于官僚阶级出台的“养廉银”制度,实际上这是在变相的增加官员收入,减少贪污率,谁曾想,当时大清的风气已经烂到骨子里了,纵然是雍正这样用心良苦的政策,还是被上下骂声一片。
明朝时期官员俸禄极低,朱元璋这个种地的根本不会考虑经济学上的东西,故而明朝官员贪污和朱元璋的制度脱不了关系。
而清朝不一样,官员的贪污是风气使然,除非雍正能彻底的下狠心去层层解决。】
“爷爷,咱们现在就可以解决大明官员的俸禄问题,我看这女真皇帝的养廉银制度就很好。”朱瞻基道。
“确实啊,洪武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放在永乐年间就不成了。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经济学。”
朱棣道:“这事我交给老大,老大和内阁的人商量着来,瞻基,你跟着你爹在一旁好好学学。”
朱瞻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好的,爷爷!”
“及时汇报给我你爹他们的进展。”
“好的爷爷!”
“最后写一份报告给我!”
“好的?”
【事实上,在“养廉银”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之后,“炭敬”、“冰敬”这样繁琐而又细致的礼节又在官场上流行开来了,层层剥削的现象又逐渐复苏,最终损害的其实还是底层的百姓。
不仅官员们受不了过于死板和刚性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就连雍正的儿子乾隆都受不了,乾隆曾经数次提出这种做法“有损圣德”,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乾隆皇帝的生活极度奢靡,地方上的官员没有油水的话,那么又拿什么去孝敬他呢?
乾隆下江南去哪里找钱呢?动用国库的钱?那岂不是更加“有损圣德”?
再说了,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小金库了,那乾隆下江南啥的吃什么用什么?那还玩个什么劲呢?
仔细一想其实就明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做人情,公家的钱花起来最舒服。
雍正的性格在清朝诸多的皇帝中算是比较奇特的,首先他这个人就相当勤政,其次他极度崇尚节俭,所以雍正当皇帝实际上过得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但问题就是,雍正能够受到了清苦的生活,他的子孙们可受不了,他的贝子贝勒王子王孙们还等着提笼架鸟呢。
故而雍正的“耗羡归公”只能成为一项没有什么用的政策,手底下的人还是会另起名目发明新的东西出来,只有这样,人情才能够随着白花花的银两游走在大大小小的官员之中,这些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
主政者最怕的莫过于人亡政息。
汉武帝很幸运,有霍光帮他兜底,他的休养政策持续了昭帝一朝和宣帝前期。
李世民也算很幸运,虽然李治中后期常年打仗扩大大唐版图,为自己添功加绩,想着和老爹齐平。但在长孙无忌没被李治弄死还当大唐宰相之前,整个永徽时间,贞观之政都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