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赤壁赋(第2页)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这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苏东坡用歌词来写自己的内心的理想之意,用作诗的方式来写词。他抛弃了代言体,使用了“我”字。

 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苏东坡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岸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吹剑续录》记载,苏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就问幕士:

 “我词比柳七何如?”

 幕士回答他:“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是这种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仍旧能保持一份自由天真,在豪迈的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

 他可以写历史,如《念奴娇》,可以写兄弟之情,如《水调歌头》,可以写夫妻之情,如《江城子》。他改变了词的题材,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入词。

 人们喜欢苏东坡的真,在得意时与民同乐,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对生活充满了爱和眷念,会发现生活。

 毕竟,哪一位大文人、正经的士大夫会写出《猪肉颂》这样的作品来呢?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纪年录》中记载道:“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公在黄州。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

 《前赤壁赋》写秋水,《后赤壁赋》重点描绘初冬山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直抒胸臆,是关于雄心壮志的倾诉,关于成败皆空的感叹。惊涛拍岸,世事更迭,人世变迁。

 豪迈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荡然无存,只有江、月、木、石,千年不易。

 湖北江汉之间称赤壁的有五个地方:蒲圻县赤壁山、武昌县赤矶山、汉阳县西南临漳山南峰、汉川县城西的赤壁草市、黄州城西的赤鼻矶。

 三国赤壁在鄂州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此处所写的赤壁就是黄州赤壁。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卷四《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曹操:“小乔初嫁了?不知那周公瑾在泉下是否能看到如今颜色已去的小乔呢!哈哈哈!赤壁之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一直是孤心中的一块伤病。”

 “今日读来苏东坡先生的赤壁怀古之作,顿觉开悟啊!”

 “千百年来,世事更迭,多少英雄白首美人骨灰灰散尽成败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