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最早的农书(第2页)

 汉代,人们在继承以往农作传统的基础上,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果蔬栽培时节、嫁接、温室栽培、异地移植及科学施肥和灌溉方面,都有重大发明和创新,对后世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至迟到西汉中期,果蔬栽培已出现繁盛的景象。

 司马迁如此描绘道:“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若千亩栀茜,千畦姜韭。”

 果蔬生产的繁盛,导致果业收入极为可观,甚至促使朝廷专门设置了“桔官”“羞官”等,负责果蔬的管理和征税。

 当时撰作成书的诸多农书、史书,如《西京杂记》《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记载了很多当时栽培的果蔬种类、名称。

 而且民众在长期栽培果蔬的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出丰富、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汜胜之书》最早发现于敦煌莫高窟之中,是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记录汉代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类的一部农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果蔬种植必须遵循自身的生长习性。

 华夏人善于总结历史,总结规律,作为经验和道理传给后代。人们努力对这些作物的习性进行总结,探寻规律。

 《汜胜之书》提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即要在合宜的时间,抓紧时间进行耕作。

 《汜胜之书》还将杏花的兴衰用作农作的指导:“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将杏花的开落,作为耕作土壤的时间指标。

 或许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汉代人的果蔬栽培技术是很原始落后的,不过就是将蔬果的种子埋进土里,在其生长过程中,按时浇水、施肥、除草就可以了,然后静待收获。

 至于嫁接、温室栽培、移植这些现代高科技,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怎么会有呢?

 其实,我们小看古人了,这些技术并不是“现代高科技”,汉代人已经玩得很娴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