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科学打灰,从我做起(2)(第2页)

 为了让“门外汉”李维更好地了解烧制过程,豁牙的老窑倌特意新开了一尾窑。

 “窑分三层,最上面是通风口,地底下的是引火室,地面上的这一截用来烧石灰。”老窑倌对着李维连连比划。

 “通风口的高度是谁定下来的?”李维指了指窑顶。

 “只能做这么高,过几天人要爬上去封顶,高了够不着,矮了就烫熟了。”老窑倌指了指一旁的木梯。

 这边说着,那边烧窑工人们麻溜地把石灰石竖立在窑内,层层堆砌又留下一定的缝隙作为通风道,随后又在石灰石的上面铺上一层煤。

 “这样烧得猛、烧得多。”老窑倌想了半天没想出合适的形容词。

 李维猜测这应该是指合适的原料配比和通风烧制出的成品率最高。

 李维示意老窑倌不必着急,转头对一旁的众人说道:“记录一下石灰石和煤的配比,然后把工程营的人拉来和工人们学习怎么填料。”

 这种经过实践的“土方子”正是李维的盲区,或者说是任何科研和生产割裂的时代的盲区。

 李维要将这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劳动实践通过科学的方式去演绎,去芜存菁,再反向推广。

 约瑟夫眼神闪烁,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法师学徒们,开口道:“你们也去跟着学。”

 学徒们自然是没有拒绝的权力,老老实实地应下。

 填料完毕,窑工们在底部点燃木柴,意味着烧制过程正式开始。

 “大人,”老窑倌指了指日头,“上午开窑,等上半天,再来添料就可以了。”

 老窑倌又用木棍挑开窑身上的一道铁制小窗,对李维说道:

 “往后5、6天,控制火头不超过这道铁窗,慢慢添料。”

 “第1天火要小,旺了会炸炉。”

 “第2天等通风口冒出灰烟,就开始加大投煤量,同时缩小通风口。”

 “第3、4天都是最大火力燃烧,通风口冒的都是黑烟。”

 “等到第5、6天,通风口的黑烟逐渐变白,窑里的火也发白,再逐渐熄火,把窑顶封住,闷上半天,生石灰就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