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科学打灰,从我做起(3)(第2页)

 至于怎么把水泥灰变成混凝土,这可能是荆棘领的打灰人最擅长的事了。

 总的来说,研磨、搅拌车间就是由一个个结构功能不同的圆筒和手柄组成。

 至此,海螺水泥厂的第一条罗马水泥生产线便大功告成了。

 “选矿、烧制、研磨、拌匀”,短短八个字的背后,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千名工人,是穿越者的见识,是土着们的生产实践,是科技的结晶,是汗水的具现,是对历史的总结,是千家万户的未来。

 “这就是土木工程的魅力啊!”

 李维喃喃自语,将第一铲标准化生产的罗马水泥灰装袋,对着众人招手:

 “来!这里也有你们的荣耀。”

 ……

 对于高炉和煤炭的探索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但对于罗马水泥的各项性质研究却可以展开了。

 李维对学徒们说“他们会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劣质水泥”并不是空话,现代水泥的配比和掺加料不同会影响水泥的质量。

 基于同样的逻辑,李维当然要尝试罗马水泥的不同配比和掺加料对水泥质量的影响。

 以及罗马水泥的抗冻、耐酸、耐水、耐高温、硬度等等性能的测试。

 这也是李维为什么执着于标准化生产——只有保证水泥灰的品质大致相同,往后的实验才有意义。

 当然,首要的就是抗冻性的研究,这关系到能不能在荆棘领的北方铺开道路。

 混凝土的抗冻性主要针对的就是在严寒地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混凝土的孔隙和毛细孔内的水因为低温结冰而膨胀,引发一系列反应破坏了混凝土的结构。

 所以严寒地区施工,混凝土往往要添加一定的防冻剂和引气剂——含气量增加1%,混凝土的强度下降3~5%。

 那些由有机合成物做成的防冻剂和引气剂李维自然是搞不出来的。

 但李维知道一种天然的引气剂——松香。

 松树遍布大陆南北,从木材到种子到花粉都有大用,堪称是“人类之友”,当然也包括松香。

 从松树上割开口子,将流出来的高黏度的分泌物蒸馏提取,可以得到松节油——一种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