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工业大摸底(3)

 铅室制酸的第一步自然是往铅室里添料。 

 进料口设计在铅室朝天的那一面,工房二楼建有专门的过道横跨这些铅室,方便学徒们登高作业。 

 李维也跟着登上了二楼,透过敞开的进料口,观察着铅室内里的布局和学徒们的具体操作。 

 四根碗口粗的铅制锁链自铅室的顶端垂下,末端各自绑着一个直径在30厘米左右的圆盘——当然也是铅制的。 

 几个学徒正在通过这唯一的开口往铅室里倒水——对于一个需要尽可能密闭的容器来说,口子自然是越少越好。 

 “如少君所见。” 

 身边的爱德华茨适时地送上解说; 

 “这些悬空的托盘就是用来盛放混合后的硝石与硫磺粉末的。” 

 “托盘离铅室底部约70厘米,我们的注水线则在50厘米。” 

 “也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的容积能用来进行反应——再多的话,铅室爆炸的概率就会急剧增加。” 

 “从铅室的大小、厚薄到硝石、硫磺的用量,历时五个月,这是我们在产量和安全性之间的最优解。” 

 爱德华茨心有余悸。 

 为了将自己那个“优秀毕业生代表”艾莉丝的一时马虎变为可投入实际生产的工艺标准,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单是他爱德华茨本人就至少挨了十几次爆炸。 

 “您做得对,爱德华茨先生,任何时候您和您的学徒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李维当即出言宽慰,也是强调,目光看向一旁的保罗·琼斯和戴夫·谢尔弗。 

 两人也是赶紧站出来表态,分别对受伤学徒的善后工作以及铅板的质量立下了军令状。 

 而在铅室的正上方,学徒们也已经完成了注水的工作,正在用特制的长柄大勺将硫磺和硝石的粉末混合物一点一点地搬运到悬吊的圆盘上、摊开、抹匀。 

 虽然对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没有系统性的认知,但在常年累月的实践中,炼金师们也已经掌握了类似的经验,倒是让李维省了不少心思。 

 而现实的化工生产也不可能遵循化学反应式的摩尔(mol)比,这与原料的纯度、反应的极限与最小浓度等等都密切相关。 

 这就是在实践生产中的“经验公式”。 

 因此李维也没有对学徒们的操作指手画脚,只是讨要了一份配料比和操作手册,打算回头让白马营进行独立重复实验后,再谈其它。 

 添料进行到最后,学徒们又舀了几勺黑乎乎的、像是木炭的颗粒物,往圆盘上倾倒,与硫磺和硝石粉末混合。 

 李维不由得心中一跳: 

 “这些是什么东西?!” 

 爱德华茨不明白自家少君为何有些大惊小怪,但还是如实回禀: 

 “直接点燃硫磺和硝石粉末的混合物有些困难,我们采用的是这种用火油反复浸泡、晒制的草木灰和木炭碎屑。” 

 “其实就是参考了火油罐辅助施法的原理,只不过属下将它简化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