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唐死海咸鱼

第262章 新文入人心,革新展新景(第2页)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竟然反过来把自己套了进去。

 他灰溜溜地带着几个老学究,狼狈逃窜,活像一群丧家之犬。

 围观群众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场闹剧,不仅没有影响到新文学的形象,反而让更多人对新文学产生了兴趣。

 林婉儿和苏瑶站在李元婴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崇拜。

 婉儿巧笑嫣然:“婴郎,你真是太厉害了!这招‘反客为主’,用得妙啊!”

 苏瑶也掩嘴轻笑:“是啊,这下,看谁还敢质疑新文学!”

 李元婴看着她们,心中满是感激和爱意。

 他伸出手,轻轻握住她们的手,十指相扣。

 活动继续进行,各种新奇的环节层出不穷,让现场的气氛高涨到了极点。

 然而,就在这

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

 “这…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人群中,一个穿着老旧长衫,手里还拿着卷竹简的刘读者皱着眉头,一脸的不解。

 “这…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他指着台上正在表演的诗歌朗诵,满脸的嫌弃,“叽叽喳喳,跟念经似的,哪有咱们唐诗的韵味?”

 他身旁一个年轻的孙文学青年立刻反驳道:“老先生,此言差矣!这新文学,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那些佶屈聱牙的古诗好多了!”

 “好个屁!”刘读者吹胡子瞪眼,“这叫诗?这叫打油诗!简直是…有辱斯文!”

 “老顽固!”孙文学青年毫不客气地回怼,“你就是守旧派!不懂得欣赏新事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吵起来。

 周围的群众也纷纷加入战局,支持新文学的和反对新文学的,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场面一度混乱,像一锅煮沸的粥,咕嘟咕嘟冒着泡。

 李元婴见状,走上台,拍了拍话筒。

 “各位,各位!请静一静!”他提高音量,压过喧嚣的人群。

 等众人安静下来,李元婴才缓缓说道:“我知道,大家对新文学还有很多不理解,甚至…还有抵触。”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我想说的是,新文学并不是要取代唐诗,而是要给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

 他拿起一本《白话文入门》,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看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吧?但如果我把它改成白话文,‘我的床前有明亮的月光,我怀疑是地上的白霜。抬起头来望望明月,低下头来,我想念我的故乡。’是不是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他环视四周,继续说道:“新文学,就是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它不像唐诗那么讲究格律,但它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人心。”

 他接着又举了几个现代文学的经典案例,比如《背影》、《荷塘月色》等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文学的魅力。

 渐渐地,一些原本对新文学持怀疑态度的读者,开始改变看法。

 他们发现,新文学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反而别有一番滋味。

 就连之前一直反对新文学的刘读者,也听得入了迷。

 他喃喃自语道:“原来…这新文学,也…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