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大慈恩寺(第2页)

 其实严格来说,如果是许愿来年蟾宫折桂,去大兴善寺是最好的。那里有文殊殿,而且据说是考试许愿最灵验的寺庙。但既来之则安之,更何况,三人所求的并不只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项心愿。三人顺着人流的方向向里面的大雄宝殿走去。

 大雄宝殿门前矗立着两棵百年龙爪槐树,树冠虬枝盘曲,华盖如伞。三人恭恭敬敬的跨进宝殿门槛,佛像的下方正好摆放着三个蒲团。三人掀袍跪下,开始许愿磕头。殿后传来阵阵梵音,面前香火升腾,时光的流逝在这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三人许愿完毕后,来到殿外。崔景信提议在寺庙里随意走走,好好欣赏一下春天的景色。其余二人都同意了。

 段书瑞游览了全程,感觉到何为“大开眼界”。

 唐朝的名胜古迹与现代不同,风景更为秀丽,山石建筑均是古意十足,少了一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多了一分淳朴自然。而且游人不多,不像现代那样人挤人。

 看到巍峨的宝殿,高耸的宝塔,段书瑞感觉心里充满了神圣的光辉。大慈恩寺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见证了盛唐的繁华气象,也见证了晚唐的落日余晖。时光匆匆流逝,曾经那些辉煌的岁月都已被风沙掩埋。唯有它,经历了多次修缮,仍伫立在这一隅,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迭。

 若不是迫于生计,段书瑞也愿效仿徐霞客,游遍大好河山。不过徐霞客一边游玩一边用脚丈量着天下土地的厚度,其境界之高,可不是他能比肩的。

 段书瑞突然间有些释怀,诸多名人,如徐霞客、蒲松龄等均是科举考场上的失意者,却最终得以青史留名。这是否说明,考试成绩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当然,段书瑞是不会放弃科举的,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致,他心中逐渐舒朗起来,昨日考完试后萦绕在心头的一丝郁闷感也终于消散。

 三人回去后,段书瑞并未读书。他先看了两页传奇小说——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随后,他铺开一张纸,磨好墨,之后便开始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