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的草根半闲半散

第190章 一桩野史(一)(第2页)

 

“此外,西方很多名著,其实都是在解放前新民主主义时期,被当做先进文化引进到国内的,那时我们国家才刚刚推翻闭关锁国的封建体制,迫切希望接触到世界上的各种先进文化和思想,所以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用他们的精湛文笔进行翻译,等同于再次创作,所以才会广为传播。”

 

“横舟说得对,所以有些优秀的翻译者也可以称作翻译家的!”耕夫点头道:“你再看看近几年的翻译作品,几乎只是轰动一时,少有流传,真正不断再版的还是上一世纪那几本罢了。”

 

余众皆深以为然,人有一种共性,越是身边的美,越不容易引起重视,也许是因为轻易得到,就不知珍惜了,所以犹太人历经千年也要复国,找回自己的民族传承。

 

只有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

 

众人谈古论今,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西斜,山中无日月,盛夏夜秋霜,过了午后,气温渐渐开始转凉了,耕夫聊的口干舌燥,几次想喝口茶水润润嗓子,然而水温冰凉,几次拿起来碰了碰嘴唇便放在一边,因为怕影响了大家的谈兴,便忍住没有让蔡义和烧水。

 

老蔡见状,趁着此时谈话告一段落,起身把大家杯子里的剩茶根沥出,摊在窗台上晾着,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麦乳精的铁桶,从桶里倒出茶叶,一一给空杯中换上新茶。

 

宁向东认识那个麦乳精的铁桶,还是他回并原探亲时在解放大楼买的,回来后给蔡义和拿了一桶,由于铁桶质量很好,麦乳精喝完后蔡义和舍不得扔,刷干净当了茶叶桶。

 

那个时代几乎家家都这样,宁向东妈妈的针线盒就是大白兔奶的铁盒,甚至丁启章家放白砂的铁桶也是用包装盒代替的。

 

耕夫对蔡义和这种独特的茶叶很感兴趣,忍不住开口询问来历。

 

“这是我那个去世的老伴带来的,”蔡义和曾经在鹅岭当过一段时间历史老师,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她老家是四川人,有一年带了三颗小茶苗回来,都说过了北纬38度线的没办法种茶树,可我那个老伴不信邪,没想到真的让她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