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源启变革(第2页)
工业作坊因地制宜,靠近森林就是木业,靠近矿场就是矿石开采,靠近河流就是锻造,靠大海就是渔业,左右不靠可以烧瓷,也可以做周边村子原物料的粗加工。
崔力他们没有想到,真正改变不奴族的其实是那些没有天赋资源的村落。他们的二次加工,后来成就了很多真正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做的东西也越来越好,产量也越大,他们成了这个农工体系中最有力的工业发动机。
而刘玉没想到的是,那些散出去的不奴人农工村,会是不奴人最终统治这片阿兰草原最大的助力。
这些村子离周边的阿兰部落的距离比城镇近很多,很多普通的阿兰牧民经常会到村里做客和交换物资。
当贫苦的牧民看到漂亮的村舍,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看到如同白雪的棉花,看到吃不完的咸鱼,看到人们手里的铁钱,看到不奴人家里的各种器物,看到羊圈里,草场上,那些吃不完的牛羊,看到冬日里的暖炕,看到为牛马过冬修的大瓦房。小部落最先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最苦,他们需要不奴人的帮助,他们主动加入不奴族。
然后是中型部落,周边的小部落一旦开始变成村落,他们就显得特别的难受,原本生活还过得去,可一两年之后,再次相比之下,突然就不好了!
于是,中型部落也开始加入不奴族,希望不奴族以族人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他们愿意用土地来换取建造村落,以及学习不奴族的一切。
当小型和中型部落解体之后,大型部落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看上去上万人的大部落,在工业体系之外,一旦生活产生对比,他们依然是孤独和贫穷的。
无论最后的时间有多长,他们最终会融合进不奴人农工村的海潮之中,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的故事和大历史的背景。
这一切,在源启变革之初,刘玉和崔力都是没想到的,他们最初只是认为很多田地离开城镇太远,农人劳作要虚耗太多时间和脚力。
而在村落里建立工坊,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粮食产出,不参与贸易,村人饿不死,但永远无法富裕。所以,他们为每个村子规划工坊,只是想让他们能够有多一点的铁钱收入,也可以利用农闲的时候,好好利用一下闲散的劳动力。
最有意思的是,这群从城镇里生活过的人们再次走入荒野,居然采用了城镇里面的劳动方式。
就算是农业,他们也开始进行分工,有人专门制造天然肥,有人负责专门除草,有人负责灌溉,有人负责鱼塘,有人负责修砌,有人负责运输。
除了大耕种和大收获的时候,全民上阵,其余的时候各自分工劳作,在执鞭者的管理下,井井有条。
而且,这些村落位于荒野,军训也一日不废,因为不奴族战争他们要参与,野兽也时常触摸于附近,这让他们对于武备更加认同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