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大汉的夏天(第2页)
在黄河岸边,袁华看到了千百徭役的悲苦。他们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汗水浸透了衣衫。他们在修建堤坝,搬运巨石,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疲惫。
而在不远处,画舫在水一方,歌女们的歌声婉转悠扬,与徭役们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
袁华还看到了在水岸边,一艘三层的楼船,破败不堪的,被遗落在河道边,无人问津。它曾经何其辉煌?今日又何其没落。
这一路,袁华看到了大汉的繁华,也看到了大汉的腐朽。他看到了百姓的坚忍,也看到了豪族的奢靡。他看到了大汉的智慧与勤劳,也看到了大汉的不公与无奈。袁华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大汉的辉煌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正是王朝走向衰落的隐患。
当袁华一行人抵达洛阳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大汉的都城繁华依旧,但袁华知道,这片繁华之下,隐藏着无数百姓的泪水与无奈。他带着使命而来,也带着对大汉的深刻思考踏入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好一座雄伟的人间之城。
袁华用脚丈量了洛阳的大街,好家伙,这大街宽约40米,大汉好气度,这马路确实修的极为宽大。
城墙也是极为高大,他是从东面的中东门进的洛阳城,抬头望去,城门至少高达七八层楼高,至少二十米朝上。
向左右看,两边都望不到尽头,至少几公里长是有的。
袁华不敢想象,修建这样一座城池,要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东汉依旧有汉人的豪迈。
东汉对于不奴族的此次到访,规格定的极高。作为剿灭匈奴的最大助力和西北边最大的盟友,九卿之一的鸿胪寺卿亲自带领官员迎接,并安排了城中外交驿站最好的房间。
在等待召见期间,袁华一行人,也没有出去。只是拉着接待他们的官吏聊天,聊这洛阳城里的趣事和大汉民间的习俗。
有官员对不奴族也很是好奇,问袁华:“袁先生,听说你们不奴族没有王?不知传闻是否属实?”
袁华笑道:“是真的,不奴族没有王。”
另外一个官员好生好奇,再问:“那不奴族如何统治万民?以何种制度!”
袁华想了想,说道:“极其古老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官吏们忙问:“可详言否?”
袁华笑着说道:“让我们回归到远古时的部落时期,一个部落里面大多由四个人负责管理,一般来说是负责狩猎和战斗的首领,有向天地求索知识的巫,有制造工具的匠,和负责耕耘的农,这四种人掌握着整个部落的知识和力量,那时是合议制度。我们不奴族回归人类最初的古制!你们可以理解不奴族就是各个负责人的部落合议制度,只是我们把所有人统称为大匠师。”
众人目瞪口呆,有官员感慨道:“孔子要恢复周礼,你们还要恢复到更古老,比夏商之前还早的制度,真的有意思。”
袁华笑道:“人类的制度,千奇百怪,西方的埃及曾经出现过神灵统治的王国,类似商朝;而大海的东边,一片新的大陆之上,到现在还有很多部落是原始世界,以神权统治众多部落。这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相互学习,相互补足,取长补短而已。大汉就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有很多时候学习大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