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洛阳理学园(第2页)
太学的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他们讨论着国家的兴衰之道,探讨着社会的改革之策,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尽管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希望,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子们的心境是复杂的。他们既有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十一月,伊犁城的匠师和第一批白马少年抵达洛阳,他们在洛阳的开阳门外搭建帐篷开始营建新的学校。
这地方选的也极为有趣,就距离大汉的太学不到五百米。
一群少年在寒冷的荒草地里,在大汉开阳门的大道边竖立了一块大大的牌子,“理学园”。
负责对接的洛阳将作,乘坐马车刚刚抵达,他看到这块牌子倒是有些诧异,他问正在敲击木牌的少年,“不是新拜火教庙吗?”
少年们笑着说:“华先生说,此为理学,天有理,地有理,人有理,万物皆有理,故称为理学!而育人,如同为大汉育养有益的蔬果和粮食,故为园。”
将作停了,倒觉得有些意思,他说道:“这名字有些意思,但吾还要报给朝廷批复。”
然后,又说道:“可有营造图本?吾等需看看是否符合规制!”
少年叫来自己的大匠师,大匠师笑着说,“还需等等,吾等也还没有收到,请见谅!”
将作点头,提醒道:“营造之前,需要提交司空审定,不可先破土。”
大匠师点头道:“知晓了”。
就在此时,马蹄声响起,一名不奴族商人骑马而来,他取下一个长木桶,交到大匠师手里,说道:“八百里加急,华先生的设计图本。”
大匠师取过,打开长木桶顶盖,取出一卷图纸,领着洛阳将作去到一张木桌前,徐徐展开。。。
洛阳将作,眼前一亮,这设计稿一式三份,每份分为七小份,一份是铅笔想定画稿,一份是总工程详细尺寸图,另外有五份是各个建筑的详细尺寸图。
单单只看铅笔画本,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东西,居然惟妙惟肖,如同真实呈现在眼前一般。
不奴族的画师里有一些希腊和罗马的画匠,他们带来了西方雕刻艺术的画稿方式,有三维透视效果。
在辅助以标尺和铅笔,这画的简直就不是营造图本,这简直就是一幅极好的艺术品。
再仔细看,每个汉字都认识,可意思却不太明白。
学堂,操练场,食堂都能理解!
实验室是什么?
宿舍楼是什么?等等这楼居然要起五层?十五米什么意思?呃。。。有换算,大汉的64.38尺?居然如此高?!
为什么有一大片菜园子?
百亩之地,却无围墙?
不怕贼吗?
再仔细看,这些建筑都是极为高大,最少也是三层,最高居然是五层,这要耗费多少钱粮?
再说,64.38尺这样的楼,不奴族真能造出来?这要用多少栋梁之材?
大匠师将图纸看过,然后先交由洛阳将作,说道:“还请司空大人审定。”
将作点点头,仔细的将设计图本收好,再装进长木桶中,这才和众人道别,坐马车回到洛阳城内。
这一天,洛阳将作府里,甚是热闹。大量的洛阳匠师全都赶来一睹不奴族的设计稿。
大司空虞诩,端坐榻上,轻轻展开画卷,一张张看过,良久无语,最后只说了一句:“好吗,这画的真是极好!就是这营造,怕是极难啊!”
将作问道:“是否允许其营造?”
大司空,手指轻弹,说道:“这个宿舍楼,降到六十尺,必须低于皇宫,其他的让他们建造吧!”
将作点头称诺。
临出门前,大司空说道:“你去看一看,他们究竟如何建造,我倒是对六十尺的建筑颇为好奇!”
他揉了揉眉心,又说道:“这建筑怕是要造几年了,袁华倒是好气魄!”
将作也道:“伐木和运送都怕要一年,洛阳周边已经无如此多栋梁之材了。挑选巨木,伐倒,冬天从山林里制作滑道而出,用水路运来洛阳,都极其耗费人力和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