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王献之(第2页)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楷书代表作,文字内容节选自曹植的《洛神赋》,其运笔更加外拓随性,字体清丽俊逸、萧飒拓脱,是晋楷的终结之作,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深远。

 《送梨帖》:全帖二行共十一个字,“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第二字“送”字现已缺失)。此帖气势恢弘磅礴,流泻不止,苏轼对此帖盛赞。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原藏于宋内府之中,宋高宗赵构曾对其进行题签,此帖由行楷起笔,笔势逐渐外展。

 书法特色: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源于王羲之,又有别于王羲之,自成一派。他先后学习王羲之、张芝,在融会贯通二人书法技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形成新的书法流派“破体”。他吸收并发展了张芝的书法特点,完善“一笔书”,通过省合点画折、力求简便,使表达形式更为流畅贯通。

 3. 历史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备受推崇,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又与张芝、钟繇并称为“中国书法四贤”。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创立的“破体”形式不受行、隶、楷等书体的约束,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其书法形式在文人中盛行近一个世纪;另一方面,他对行草的变革也为后来狂草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为唐代摹本。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尺寸:纵26.1厘米,横26.9厘米。

 内容:全文共2行15字,即“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2. 创作背景:从帖中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便写信告知王献之,王献之亲自服用后,证实了来信所述,便回信邀约友人聚会,届时再行求教。魏晋时期风行归隐,贵族子弟隐居山林,看重养生之道,坐而论道之时也常交流养生之术,这封信札便是王献之服药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