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文字演变史(第2页)

 3. 商周时期: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据统计,金文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被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4. 春秋战国至秦朝:

 大篆:西周后期,一个叫史籀的太史发明了一种叫“大篆”的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它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

 隶书:秦始皇厉行“焚书坑儒”的时候,程邈造了一种笔画省俭的隶书供狱吏们使用。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到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

 5. 汉朝及以后:

 草书:是隶书的快写体,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它起初是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后来逐渐演变出章草、今草、狂草等草体。

 楷书:糅合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在唐朝开始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楷书也叫“真书”,由于其字体方正、笔画规范,成为现代手写字体的标准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