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安史之乱(第2页)

 马嵬兵变:潼关失陷后,唐玄宗带领百官放弃长安出逃,于马嵬驿发生兵变。禁军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领将士发动哗变,先是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后又要求杀死杨玉环,最后唐玄宗下命将杨玉环缢杀。

 肃宗即位: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留在关中,之后退至平凉,得到数万监马,招募了五百余士兵。七月十二日,在西北边镇将领裴冕、杜鸿渐等拥护之下,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即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叛军内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位称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在郎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向长安进犯,但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3. 结果: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接连击败史朝义。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败退后的史朝义想向北去奚和契丹,但被唐军追到,最终自缢而死,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4. 影响:

 社会方面: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百姓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人口大量减少。

 政治方面: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乱此起彼伏。

 经济方面:战争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同时,安史之乱也促使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边疆方面: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边疆局势变得不稳定。

 安禄山(703 年—757 年),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伪燕开国皇帝。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

 出身背景:安禄山生于唐朝营州柳城,是混血胡人,本姓康,父亲为粟特族,早亡,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巫师。他原本没有姓氏,因突厥人将战斗称为“轧荦山”而被取名为轧荦山。后来,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他便随继父姓安。

 崭露头角:安禄山长大后精通六种语言,做了互市牙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他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即将被乱棍打死时,安禄山豪言自己能为张守珪消灭奚族、契丹,张守珪见其肥胖白皙且言语豪迈,便释放了他,让他与同乡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虏。安禄山熟悉山川水流,每次都能有所收获,常擒获数倍于己的契丹骑兵,因此被升任为偏将,后来还被张守珪收为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