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从始皇开始妖皇
第113章 王绩和王通(第2页)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人,是隋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其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有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读书勤奋,对儒学经典钻研极深。他曾向多位名师学习,精习《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十五岁时学业已有小成。
仕途坎坷:隋文帝仁寿四年(604 年),20 岁的王通到长安见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但未被采纳。后经同乡薛道衡推荐,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等职,不久后弃官归隐。隋朝廷曾四度征召,他始终不仕。
讲学着书:归乡后,王通于家乡北山白牛溪聚徒讲学,弟子众多,时称“河汾门下”,他还被尊为“王孔子”。他用九年的时间钻研六经,撰《续六经》。大业十三年(617 年),王通病逝于龙门县万春乡甘泽里第,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2. 学术思想:
哲学思想:
天人论:认为天、地、人三才相分,都是物质实体,地位同等,但在对待具体事物时,三者地位有主次之分。天是元气,地是有形之物,人是有认识、思维和理性的动物。他用“中道”的哲学方法论否定了传统“天人感应论”中“天”的权威。
道论:主张有一个统一的道,支配天地人的运动,即《易经》所昭示的道。道有作为规律的道和作为最高价值的道两重含义,人与道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