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辛弃疾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在文学、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长: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为官,但一直希望有机会抗击金人,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使辛弃疾自幼便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饱读诗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起义抗金:金主完颜亮攻宋之际,21 岁的辛弃疾聚众从耿京抗金。后来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叛变并杀死耿京,辛弃疾在归途中得知消息后,率领 50 余人夜袭金营,捉拿了张安国,并率领余下的万余人归附南宋,其英勇之举震惊朝野。

 仕途坎坷:归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还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虽一度被起用,但不久便病卒。

 2.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题材广泛。他的词既充满了爱国情怀,又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还有婉约的情感表达。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