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4)(第3页)

 告密获赏:隋朝末年,张亮投奔李密,但未受重用。后来瓦岗军中有人密谋反叛,张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认为他忠诚,任命他为骠骑将军,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种因告密而获得晋升的经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较为特殊。

 狱中守密: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张亮奉命到洛阳秘密联结山东豪杰,以备局势变化。齐王李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唐高祖命有司拷问张亮,他紧守秘密,最终得以释放。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也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奇袭立功: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张亮自请随行,担任沧海道(一作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他率领唐军从东莱渡海至辽东,突袭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东半岛通往辽东半岛的粮草补给线,为唐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他在面对敌军劫营时曾表现出怯懦,但最终因副将的出色表现而化险为夷,这一经历也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独特事件。

 3. 性格与行为复杂:

 外敦厚内诡诈:史书中对张亮的评价是“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他表面上看起来敦厚老实,但内心却有自己的盘算和心思。这种复杂的性格使他在官场和政治斗争中能够灵活应对,但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家庭行为不检:张亮抛弃结发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荡、骄横的李氏,对她既宠爱又惧怕。李氏与人私通,张亮却将此人收为养子,这种家庭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下是不被认可的,也影响了他的名声。

 4. 结局悲惨且充满争议:

 以谋反罪被斩:贞观二十年,陕州人常德告发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蓄意谋反。唐太宗命人调查此事,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张亮虽辩解是被诬陷,但唐太宗认为他私养义子的行为就是谋反的证据,最终将他斩于市,并没收其家中全部财产。这一结局与他曾是凌烟阁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发了后人对他是否真的谋反的争议。

 总的来说,张亮在出身、经历、性格和结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使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显得较为突出,也成为后人研究唐初历史时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

 张亮被李世民执意杀掉,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涉嫌谋反:

 蓄养义子:张亮被人告发私养义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养义子容易被视为有不轨企图,尤其是对于手握一定权力的大臣来说,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会担心这些义子可能被培养成私人武装力量,对政权构成威胁。

 有证人指证: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虽然这些证人的证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人指证且张亮有蓄养义子这样的可疑行为,使得谋反的罪名显得较为可信。

 2. 自身行为不检点,失去李世民的信任:

 家庭关系混乱:张亮抛弃结发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荡、骄横的李氏。李氏与人私通,张亮却将私通之人收为养子,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名声和形象,也让李世民对他的品德产生了质疑。一个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道德有亏的人,很难让皇帝继续信任并委以重任。

 3. 政治局势的影响:

 李世民晚年的政治考量:李世民晚年可能对功臣的忠诚度更加敏感。经历了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等一系列政治动荡后,李世民对朝廷内部的稳定格外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威胁到政权稳定的因素都会被高度关注,张亮的行为和被指控的谋反罪名,使得他成为了李世民维护政治稳定的牺牲品。

 总之,张亮被李世民执意杀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谋反的嫌疑、自身的不良行为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