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戚姓

戚姓的源流倒不复杂,但是比较绕。

 最早说法是出自姬姓,颛顼帝的第八个儿子叫仲容,被认为是戚姓的一世祖。

 但是过了几代,被皇帝赐姓姚,于是就这么姓了好几百年的姚。

 算不出来又过了多少年,又被赐姓为姬姓,那就只好改回来继续姓姬。

 赶到春秋时期,先是卫侯将对卫国有功的康公封在戚地建立戚邑城。

 过了一段,卫桓公主政后,可能是出于换防的考虑吧,姬耳被封在了戚邑。姬耳呢,又把自己姓氏改成了孙。所以这段真是比较绕。

 这还不算完,晋国做霸主时候,由于戚邑属于交通要道,晋国对戚城拥有实际控制权。

 后来晋国衰落,鲁国又多次占有戚邑。

 戚邑具体位置在哪呢?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附近。周边有齐、鲁、晋、楚、宋、郑、曹、卫等国家环绕,所以注定了这地方不会太平。有记录的在戚城会盟就有七次,可见那几年这地方多么热闹吧。

 和公被封在戚邑时候,戚姓正式以姓氏开始出现。

 后来孙林父跟卫殇公闹矛盾,拳头比较硬的孙林父强占了戚邑,逼迫卫殇公将对戚城封给他,这是第二个被封戚邑的。

 再后来孙林父垮台,卫灵公又将戚邑封给了外孙孔悝。

 这就是戚姓来源的主要途径,虽说大多往上倒都是一家,但始祖却并不是一个。

 说实话这段比较乱,绕来绕去我都头痛欲裂。干脆也不管那么多,就说戚姓的名人典故吧。

 刘邦在徐州兵败,向西逃跑时候,晚上路过定陶,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一带。在一家大户人家休息,这家老头就是戚鳃。

 史书记载戚鳃一看到刘邦,就觉得这人绝对不是一般人,将来富贵不可限量。于是自作主张将女儿戚姬嫁给刘邦,据说怕老婆的戚鳃还因为这事,被揪掉了一把胡子。

 其实记载并不可信,大概率是刘邦见人家女儿长的漂亮,再加上刚吃了败仗一肚子火气,便拉过来戚姬那个了。史书当然不能那么记,否则司马迁就是榜样。另外像这种生活作风的事在那时候属于小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