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关山不一样的月光

第104章 碎玉(第2页)

 “你回去告诉他,不必如此费心躲着我,”姜冕自嘲一笑:“我姜冕,还没下贱到那个程度。”

 不知道是不是酒喝多了,脑子不清醒,他说完,脚步踉跄着回了房间,片刻后拿着那个玉葫芦出来:“我知道你跟他能碰面,麻烦你,帮我把这个东西还给他,我无才无德,当不起这么贵重的礼物。”

 他说完,也不管谢潜愿不愿意,将那葫芦往谢潜怀里一塞。

 谢潜自然不会去接。

 “叮——”

 姜冕一收手,那葫芦应声落地,发出一声清脆的声音,摔成了碎片。

 玉葫芦摔成碎片,金丝编织的穗子两端坠的珊瑚珠还完好无损,静静地躺在碎玉上面。

 姜冕酒似乎醒了一点,他盯着那葫芦愣了愣,随后笑了起来:“这样也好,本该如此。”

 他说完,转身,步履蹒跚地进了房。

 可怜谢潜这一晚上一句话都没说,见证了这么一出大戏。

 姜冕关上门后,郑琰从房顶上跳了下来。

 他没说话,蹲在地上,就着院子里不明亮的月光和廊下的灯光,一片一片将那葫芦碎片捡了起来。

 谢潜冷冷地盯着郑琰,良久,冷笑一声,不无嘲讽道:“活该。”

 他说完就走,独留郑琰一个人蹲在院子里捡碎片。

 姜冕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想起来自己昨天晚上做了什么,鞋都没穿就跑出了房间,到院子里却见院子里空空荡荡,早就没了那碎玉的踪影。

 他光着脚站在院子里许久没动,又回房去了,再出来的时候,又变成了那温和有礼的样子。

 从齐言之和尹绍之那里得知了那个“明先生”的线索后,徐凤鸣跟赵宁将启国所有的官员都调查了一下。

 连国内还未入仕,但符合要求的读书人他们都没有放过,均没有查出来这号人物,连个怀疑对象都没有。

 他们也询问过闵先生和欧阳先生,他们也确信自己没有见过这个人。

 这两个人都聪明绝顶,均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若是真的见过这号人物,不可能没有印象。

 经过一番调查,徐凤鸣猜测,那个人可能不是启国人。

 可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更难了,不是启国朝廷官员,又会是谁呢?

 虽然有塞北的粮食资助,但仅凭塞北那点粮食撑到秋天是很不容易的。

 要想撑到秋天,还要更多的粮食,徐凤鸣用宋扶送给他的钱玩了一手好把戏。

 先是把宋扶的钱全部砸进去不算,最后还把自己家的家底都快掏空了。

 徐执把自家在各国的粮铺的存粮去全部运到启国,还把自己家里的银子都给徐凤鸣送来了。

 齐言之回塞北后,接连运来的粮食也没有直接发放下去赈灾,而是全部流入市场,很是扰乱了一番经济。

 硬生生把粮价从六钱一升,一步一步炒到了近二十几钱一升,最高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二十八钱一升,同时拼命地抢粮屯粮。

 一时间整个启国怨声载道,老百姓们骂得别提有多难听了,骂朝廷是王八蛋,心比以前的士族还黑,带头炒高物价,差点激起第二次造反。

 老百姓虽然水深火热,但是粮食商人高兴啊,试问经商这么多年,谁卖过这么贵的粮食啊。

 纷纷争先恐后把粮食运来启国,徐凤鸣照单全收,屯了不知道多少粮。

 如此过了两个月,羊终于养得差不多了,可以宰了,他瞬间开仓放粮,粮食价格一夜之间骤降,从二十八钱一升一夜之间降到了八钱一升。

 降价的同时他还提高了出入关税,成功让这些商人们有来无回,把货物砸在了自己手里。

 最开始还有商人硬挺着,结果这粮食价格是一天比一天低,现在他们是卖又舍不得,想走,要出大量运费不算,还要交好几倍的关税。

 商人们挺了近一个月,眼看着粮价越来越低,最后已经降到了三钱一升,秋收的时间也越来越近,再不卖就真砸手里了,于是只得开仓放粮。

 商人一开仓,他就悄无声息把朝廷的粮仓关闭了,给赵宁屯了几千万斤粮食。

 他这一手以身入局玩得溜,凭一己之力,不但解决了秋收前的粮食问题,还成功把因为干旱涨起来的粮价成功压了回去,甚至比以前更低。

 然而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但把宋扶给他的钱亏光了不算,还差点把自家的粮食和钱败光。

 就连一向稳重,老狐狸一般的欧阳先生和闵先生都震惊了。

 欧阳先生还背着徐凤鸣跟闵先生感叹:“这是个狠角色,幸亏当初殿下有手段,把他绑住带回来了,否则以后会是我们的劲敌。”

 闵先生听完,嘴角却挂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眼底有欣赏、赞许,还带着点长辈对自家能力出众的后辈的赞赏。

 半点没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恐慌。

 徐凤鸣这一番操作,成功平衡了国内的粮价。

 这年秋收,新法初见成效,各地所收上来的赋税比去年多了近三十倍。

 赋税多了这么多,这年冬天却没有百姓饿死。

 被关在廷尉狱的颜臣安又被判了个押后再审。

 一直病病歪歪的赵玦很是高兴,似乎病都好了许多,还特意宴请了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