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治水有功?治水有过?(第3页)

  朱棣不耐烦的大喝一声:
  朱高煦不情不愿的移向朱高炽方向,磕了一个。

  “大哥你可长命百岁呀!”

  朱高炽揣着袖子笑着不说话。

  朱棣看着不情不愿的朱高煦,淡淡道:

  “明天,你就出发离开北京。”

  朱高煦刚想反驳。

  朱棣看着他,静静道:
  “去山东治理黄河。”

  朱高煦愣住了。

  “我?治黄河?!”

  朱棣面无表情,徐皇后微笑,朱高炽点头。

  朱高炽看着对面三人一副一家人的样子,心中不忿。

  但福至心灵,他突然扭头看了一眼朱瞻基。

  朱高煦心中的不忿顿时被明悟取代。

  他再次看向“一家三口”

  朱棣的眼中是愧疚与释怀。

  徐皇后的眼中是不舍与鼓励。

  朱高炽……

  是祝福……与安心……

  朱高煦沉默了。

  他深深看了一眼一直瞧不起的大哥。

  “咚!”

  一头磕下。

  起身。

  撩摆。

  “爹,娘,大哥。”

  “我走了。”

  朱高煦转身大步流星。

  再与朱瞻基擦肩而过时顿了一下。

  “大侄子,好好干。”

  “多跟你爹学学。”

  说完,不管朱瞻基迷惑的模样,向苑外走去。

  徐皇后握住朱棣的手。

  朱棣低着头。

  一滴接着一滴的泪水。

  打湿下摆。

  ……

  【而黄河的治理最后究竟是什么结果呢?】

  【公元1498年,弘治十一年河南开封和商丘附近黄河又决口,堵塞漕运。】

  【公元1502年,弘治十五年,山东兖州黄河又决口,徐州以及萧县、沛县、单县、丰县各县多被淹。】

  【同年,开封和商丘又被淹。】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黄河改道。】

  【“黄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迁小河口,入于漕河。”】

  【这次改道一直持续了五年。一直向北移动了四百二十里,才稳定下来。】

  ……

  {这破事,皇帝跟大臣都跑不了。}
  {“运船将至,必使粮运通行,不至过期,粮运既通,方可溯流寻源,以为经久之计。”,这是朱佑樘对刘大夏说的话。}
  {翻译一下就是,不管咋样,你先把今年春天的漕运给我保住,不能耽误日期,保住了以后再来考虑长远问题。}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二月份,离春季结束还有两个月。这实际上是逼着下面的人去作急功近利的决定。}
  {而刘大夏,徒有虚名。}
  {朱祐樘派刘大夏去治理黄河的时候,朝廷议论,治理好黄河一定要做到四点。}
  {一是疏浚河道,二是要堵住要塞,三是要用“正人”,四是“久任”,治理黄河的负责人要长期任职。}
  {前三点基本都是废话,只有第四点有点实际意义,它的意思就是要让刘大夏长期待在黄河治理的第一线。}
  {朱祐樘觉得建议很好,转发给刘大夏。刘大夏很快回应,前三点完全赞成,第四点就好像被他吃了一样绝口不提。}
  {匆匆忙忙干了一年,刘大夏就宣布治理成功返回北京升官受赏。}
  {这就是大明“正人”}
  {朱祐樘虽催着他赶紧保住漕运,但也说了,漕运保住之后要认真考虑“经久之计”。}
  {治理好黄河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刘大夏不会不懂。}
  {他也许不喜欢钱,但肯定喜欢更高的权力。至于献身于国家的黄河治理事业,“正人”可不是“泥腿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