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大明女侯

 天光未亮,街道上的早点摊飘出白雾,冷冷清清的街道上,时不时有马车或者轿子路过。

 步行的官员会在摊前买上早点,一边吃一边往皇宫赶。

 重开朝会,有些官员一时没有适应,站在午门前,强忍着想要打出的哈欠,身体站的笔直。

 这其中,精神充沛的御史,那如鹰隼般的眼睛,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扫描在场每一个人。

 现在要是打个哈欠,站直不稳,那等下上朝就会被参上一本。

 朱祁钰也差不多,不过,相对官员,他更加轻松些,来时可以在马车里调整,而且不用再外面干站着。

 休沐之后的朝会自然是要率先汇报各种各样的事情。

 进入奉天殿的官员,一个个打起了精神,每次唱奏都咳一声嗓子。

 过年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有人被烧死,或者是喝醉躺在室外被冻死。

 京城还好些,只要不是什么犄角旮旯,就会被巡逻的人发现,而城中百姓也被普及了鞭炮走水的各种注意事项,这才让事故发生率降低了下来。

 大多数事情,内阁都能处理,放到朝堂上的,就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

 于谦先是提交了裁军奏折,随后开始向众人阐述裁军流程。

 这可不是寻求其他人是否同意,这裁军奏折,已经通过了内阁群议,其他人想要反对,那就必须先提交更好的方案。

 如此才能避免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

 裁军是为了减少军队冗余,将相关的军费开支用在其他事情上。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的裁军并不意味着军费的缩减。

 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越是精兵就需要投入越多的军费开支,更何况现在朝廷还要培养舰队。

 陈懋双眼半阖,得知先裁撤的是闽地大军,他一点也不意外。

 现在闽地已经和他没有关系,大动乱也已经平息,可以说是从镇压叛乱转向维护治安,如此,就无需继续维持二十万大军的存在。

 最主要的是,陈懋见识过精良的火器,有这样的武器,那么战场很有可能就不将是面对面肉搏,而是以远程为主。

 他这个当事人都没有反对,其他人反对的理由自然更少。

 再者,于谦拿出来的方案,连士兵的安置都包括在内,特别是在这个到处需要人力的相对和平时期,反对裁军就更加没有必要了。

 等于谦阐述结束后,大殿中就安静了下来。

 朱祁钰没想到于谦一上来就开大,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也是扫视了一遍群臣后才道:“诸卿以为如何?”

 方案是朱祁钰提出,经过内阁修改,整体上属于既定安排。

 朝员就算不知道这是圣人提的,但在场多数属于五部官员,在内阁修改方案的时候,从尚书到侍郎,就算是给事中也知道,自家领导都是点过头的。

 大明有内阁,有点像议会制度,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议会制度能利用争吵投票来故意拖延某些议题,可内阁的头上还有圣人。

 群臣先是沉默了一阵,随后窃窃私语了起来。

 前排的尚书老神在在站着,没有向任何一个人投去一点点细微的暗示。

 裁军其实符合文官长期以来的刀柄入库、马放南山的政策,可那也要分面对的是什么皇帝。

 陈懋双手藏在袖中,目光偷偷打量着站在朝堂上的新兴将士们。

 在他记忆中,这样的政策,就要武将站出来,维护的是武将的利益。

 “陛下,息刀兵,养民生,乃是仁政,但一口气裁二十万大军,臣以为,操之过急。”

 给事中王明,见周围都没有人站出来,旋即自己就主动出班。

 原本的六科给事中,身兼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属于限制权力膨胀的职位。

 对于任何政策,他们都拥有反对的权力,至于反对有没有效,那就是另话了。

 以前俸禄微薄,折钞根本无法养活家人,没有靠山,没有理想,大多数给事中无法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