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大明女侯(第2页)
现在朝廷发实俸,倒是让他们的生活压力减轻了许多,而当前五部尚书对于自己人的提携被各种审查限制,没有能力的人,一时间也聚集不起来,集团无法形成,有理想的人自然能够追梦。
当王明说完之后,所有官员都在等皇帝回复。
朱祁钰点了点御案,笑道:“给事中所言自是有道理,但是,给事中太过片面了。”
说着,朱祁钰站了起来,双手背在身后,绕过御案,面向百官,继续道:“二十万士兵,也是二十万劳动力,如今,限制我大明昌盛的,便是劳动力,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凭空出现如此多的劳动力。”
“然,兵非匪,若地方能够善用,光是这些壮劳力,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会是如何?”
话音落下,不仅是王明在沉思,就连陈懋也不由得想象起那时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于谦在袖中握拳,忍住了那意气风发的情感,这才是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官员就是需要解决民生问题,要是什么事都用简单的方法来办,那满朝文武和虫豸有什么区别?
而于谦能够有如此自信,那也是因为有朱祁钰这样的皇帝,否则光是底下官员有想法,而皇帝无能理解,良政也会变成暴政。
朱祁钰的解决办法,需要地方官员配合,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村霸恶徒,这种事情也不会因为朱祁钰的意志而改变。
不过,为了确保地方官,像是御史、巡查等一应附带举措也是必须,所以,现在百官多是思考这方面的事情。
圣人已经说的十分详细了,文官再以操之过急来反对,那就可能陷入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形象,那对于仕途可不是什么好事。
朝堂需要有人反对,但不需要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官员,这是底线原则。
同时,文官们也想到了,这样的政策推行,恰好也是地方官员获得政绩最为直观的渠道。
闽地的朝臣已经蠢蠢欲动了起来。
要知道,在巡查组的监察下,闽地也是经过了一番清洗,恰好新科进士充入其中,才缓解了闽地的行政压力。
能在短时间内避免了闽地再次骚乱的苗头,百官也不知道是不是圣人故意为之。
朱祁钰现在已经有被神化的迹象,得益于超前的眼界,总会让一些人觉得圣人无愧为圣人,很多事情都有先见之明。
此时,于谦的目光看向左右,王直、陈循以及周忱,一下子就捕捉到了于谦的动作,知道现在事情被圣人推进到细处,那就需要他们再引出方向,否则光是下面的官员,没有方向就会显得混乱。
“陛下,国库盈余,可在军需库抽拨遣散银的同时,投资地方发展。”
陈循当即就站出来开口道,松江府要开市舶,而闽地不说别的,就泉州便有历史悠久的港口,这类投资,对于户部而言,只要营商环境安稳,那么就有利无害。
京城和天津的吸金能力这么强,那么国库盈余自然也要配合政策进行投放。
特别是海贸有着如此好的发展前景,先发展南方沿海,然后再用南方沿海的税收来补给北边乃至西边的地区。
陈循的发声,让站在武将中的陈懋都愣了一下。
什么时候,朝廷的钱袋子不哭穷了,什么时候,朝廷的户部能如此大方的表达对于地方发展的支持了?
陈懋对里面的弯弯绕绕不是很了解,所以心中藏着疑惑,更好奇其他官员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旋即,王直也出声,道:“陛下,去年新科进士,闽地有不少优补者,除闽地外,如那湖广之地,候补者颇多,请陛下给予提拔。”
湖广之地的官吏,有一部分就是被牵连的罪身,对于这些人,有任何能够进步的机会,他们都很想抓住。
而现在,王直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至于能不能抓得住,那就要看个人了。
新科进士之中,也有些和朝臣利益相关的人,他们之前被那些热血青年给裹挟着成了外推官,有了闽地的政策支持,调到闽地当官,说不定回京的日子说不定就大大缩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