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调兵上庸入荆州
上庸三郡之内,刘、孟手下的大军加起来少说也有一万多人,这几乎是荆襄汉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还多。
一旦这股力量南下,进可以加强对襄阳、樊城的攻势,退也可确保江陵城的安全。可以说,只要刘、孟的大军能够进入战场,整个荆襄战场的情况都将大为改观。
之所以一直没有调动刘、孟所部,当然不是因为所谓的上庸之地民风不靖。
更多的,还是因为荆襄战场并不需要他们,即便是徐晃所部增援之后,若是没有江东鼠辈横插一脚,关羽的荆州军团仍旧有着极大的胜算。
当然,胜算归胜算,调刘、孟大军入荆,也是增加胜算的一种,而且怎么看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因此,更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两个字——骄傲。
骄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关羽之所以是关于,离不开这份心底的骄傲。没有这份骄傲,也就不会有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也不会有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
只是,成也骄傲,败也骄傲,一个骄傲的人,怎么可能在尚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求援呢!
是的,虽然按照汉中王刘备的划分,刘、孟的上庸大军也隶属于荆州关羽统辖,但在关羽看来,这支部队终究不是他自己的荆州军团。
让刘、孟引兵入荆,说好听点,这叫调兵,说不好听点,这就是在求援。
要让关将军求援,这何其难也......
这也是之前所有汉军将领都没有往上庸这支部队去作安排的原因。
而此时王甫将刘、孟的大军提上日程,首先要面对的,也正是关将军的那颗骄傲的心。
好在,关羽只是骄傲并不是盲目,这份骄傲更是建立在胜利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江陵城的急报面前,关将军当然明白其中的轻重缓急,即便如今的江陵暂未出现问题,也是时候加强后方的兵力了。
而在战局的稳定面前,心底的那点骄傲,根本不值一提。
于是,对于王甫的建议,关将军倒是颇为认同。
不仅仅是关将军,甚至刚刚还反对着王甫的汉军众将们也是觉得王甫的建议可行。
无他,这襄樊战场,众将也感受到些许吃力了。
尽管自己这边屡屡获胜,可对面的魏军却是越打越多,所有人都明白:增兵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当即,害怕关将军因为心中的骄傲而拒绝的众将,也是纷纷开口道:“将军,王将军所言有理也。”
“然也,不管东吴是否偷袭,江陵城之兵力还是有些太过空虚了。”
“襄樊前线,我军虽占有一定优势,但兵力上也略略有些吃紧了,若能增加部分兵力,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时间,众将如同被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向关羽诉说了起来。
甚至,话赶话之间,已经有人不满于仅仅调上庸之军南下了。
“是否可上书王上,以有力一部兵西援我军?”
听着越来越有些离谱的话语,关羽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如此多人,如此迫切地想要援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前线打得很苦,至少没有自己想象中那般轻易,而中层的将领们尚且如此迫切地需要援军,底层的将士们又该是如何的疲惫?
第一次,关羽的心头隐隐有了些不好的预感——是否自己早就该进行撤离了?
不过,很快,关羽便是压制住了心头的疑问与不安:此刻最要紧的,还是确定江陵城的情况。
当即,关将军也是轻咳了一声,道:“王将军之提议正合本将之意,立即传令上庸刘封、孟达所部,即行率所部兵马南下,暂驻临沮,等候进一步命令。”
“是。”身旁传令兵也是立即领命道。
而听着关将军这道命令,王甫终于是稍稍放下了心。只
要临沮在手中,即便是江陵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大军也能即行向西,经临沮而入上庸。
虽然因为军士家眷的关系,大军难免分崩离析,但至少可以避免大军全军覆没了。
只是,在稍稍安心之余,王甫的心中难免生出了一丝丝可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