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魏使汉使接踵至

 由于曹魏迟迟没能给予答复,求和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上风,甚至就连吕蒙自己,也因此而变得有些犹豫起来。 

 没办法,此番三国的混战,吕蒙可以说是看的最清楚的那个。 

 江陵城缺粮的情况,是吕蒙一手促成的,汉军南下取粮,吕蒙自然也知道这是迟早之事。 

 而敌我双方的战力,吕蒙也是心知肚明:可若是没有曹魏的援军,仅仅凭着手上的军队,根本顶不住汉军多久的冲击。 

 越是清楚,也就让吕蒙越是忐忑。甚至在偶然的一瞬,吕蒙的心中更是萌生出了与其让汉军攻破城池,还不如及时地派出使者,与汉军重新修好的念头。 

 但一想到关将军在此战之前的英雄事迹,吕蒙便是暗暗打消了这个念头。 

 无他,关将军之前的表现太过骇人了。 

 明明蜀汉的精锐都被调往了益州,关羽的手底下只有一群老弱残兵,可就是这群老弱残兵,在关羽的手上却成了一支劲旅。 

 荆州的汉军不仅没有被魏国的精锐围困,反而是将战线一步步平推到了襄阳城下。 

 这一切还是在没有得到益州方向任何的支援情况下。 

 要不是这次自己出手,恐怕襄阳也已经落入了关羽的手中。 

 而一旦被关羽控制了长江上游水道,还能有自家的好日子过吗?! 

 关羽太强了,强到必须集结两国乃至于三国之力才有可能对其完成终结。 

 而吕蒙更知道:这或许是唯一一次打败和终结关羽的机会了。一旦错过,无论蜀汉还是关羽自己,都不会再给东吴和曹魏任何的机会 

 只能说,留给吕蒙的时间不多了...... 

 只是,吕蒙清楚地知道这次机会的宝贵,可并不代表对面的魏国也能明白。而此战的决定权或者说胜负手,却并不在吕蒙的手中,而在魏军的手中。 

 这样受制于人的感觉是真的不好。 

 好在,作为东吴军界的常青树,能从张昭一系成功投效到孙权的手下,并且获得重用,能忍显然是吕蒙最大的倚仗。 

 越是在此风雨飘摇之际,吕蒙也越是展现出了一个名将该有的能力与定力。 

 一遍遍的巡城,一次次地向吴军将士们分发肉食,更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到一起,在吕蒙身体力行的深入基层中,吴军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还真被吕蒙给安抚了下来。 

 也在此时,魏军的使者终于是带来了魏军,确切地说是曹丞相的答复。 

 虽然魏国自身也并未从接连的失败中走出来,内部的兵力也几乎用到了极致,但曹丞相还是同意了曹仁率军南下会攻江陵的建议。 

 无他,曹丞相或许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关羽的能力,也自然更加明白这次机会的难得。 

 不过,同意归同意了,但曹魏方面却是提出兵力调集和粮草转运需要时间,希望能由东吴方面先行开启对江陵城之进攻。 

 这当然是曹魏的托词。 

 毕竟随着张辽所部的抵达,荆襄方向已经集结了七万大军,这也几乎是曹魏所有能够调动的野战部队了。 

 若是再调兵,要么就要调遣驻守各地的防御部队,要么就只能动用青州兵这支屯田军了。 

 至于粮草,为了应对关将军的进攻,不管是襄阳还是樊城都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足够此时的七万大军用上大半年的了。 

 而且,颍川许都就在身后,真要再增加粮草,使者前来长沙郡的功夫,粮草便已经运到前线了。 

 因此,不管是兵力还是粮草,曹魏方面实际上都是充足的。 

 而之所以提出要东吴先动的原因,其目的也很简单:东吴并不值得信任。 

 曹魏方面显然并不想自己独立与关将军所率的荆州军团作战,哪怕自己的兵力处于优势。若是自己先行出兵与汉军展开战斗,吴军
 

却是迟迟不出现,这可不是曹魏想要看到的。 

 只有东吴与汉军事实上再度展开了战斗,曹魏才有介入其中的底气。 

 甚至,让汉、吴之间打生打死、两败俱伤,才是最符合曹魏的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