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魏使汉使接踵至(第2页)

 当然,之所以敢于坐山观虎斗,曹魏自然也是有其底气的。 

 要知道,随着东吴偷袭的失败,吴军实际已经处于了极其不利的位置。 

 简单点说就是吴国打败关羽荆州军的想法会比曹魏来得更加迫切。 

 因此,哪怕是吕蒙明明知道曹魏所提出的“兵力”、“粮草”问题都是虚假的问题,哪怕其明知道曹魏就是要自己作“先锋”去挑起战斗,哪怕吕蒙知道,做这个“先锋”会令麾下损失惨重,却还是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没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当即,吕蒙也是向曹魏的使者给出了回复:不日便领大军进攻江陵,大军将在十五日内抵达江陵。 

 当然,吕蒙也请曹魏之军,务必在二十日内抵达江陵,会攻汉军。 

 吕蒙的意思很明白,我先打没问题,但我打了三、五日你们还没出现,那就对不住了。 

 虽然吕蒙没说若是曹魏之军二十日还不至,他会做些什么,但聪明人显然能够听懂这言外之意:无非是战场求和,割让土地,并携汉军,再攻襄阳罢了。 

 而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吕蒙也是当着曹魏使者的面,命人传令江夏陆逊所部:令其整备兵马,立即南下会攻江陵。 

 先行开拔的胡萝卜加隐含威胁的棒子,吕蒙也算是将他所能做的一切都做了。 

 什么?万一曹魏之军真的不来,只是骗吴军开战怎么办? 

 对此,吕蒙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不过,曹魏之人破汉之心虽然没有吴军那么迫切,但却也绝不可小觑。 

 尤其是魏军接连在汉中、襄樊地区栽在了汉军手中,不管是出于扼制汉军发展的角度,还是出于维护军心的需求,魏军都有必要和汉军再做过一场。 

 而与吴军结盟,会攻江陵,显然是为数不多的击败汉军的同时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的好机会。 

 这也是吕蒙敢于做这急先锋的底气所在。 

 怎么说呢? 

 东吴与曹魏,就像是两只老谋深算的狐狸,都清楚对方的底牌与底线,甚至连对方手中的牌都看得清清楚楚,知根知底之下,却还是想要在对方的身上尽可能地刮取油水。 

 这也才有了这一番极限的拉扯。 

 这样的拉扯当然是有内耗的嫌疑,但却也是必要的过程。 

 国与国之间,只有这样地拉扯,才能让互相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才能让结盟更加地顺畅,毕竟光是主将知道对手的底线可还不够。 

 就在魏国使者带着吕蒙满满的诚意与威胁回返襄樊之时,关将军的使者,王甫将军却是出现在了长沙郡内。 

 这个消息传来,着实也是惊到了吕蒙? 

 显然,这个时间点,作为关羽麾下重要文臣的王甫亲自前来长沙郡,其目的几乎不言而喻。 

 若是下战书,显然并不需要这样一位高官起来;唯有求和结盟,才需要这样一位有份量的官员出面。 

 正因为吕蒙猜到了王甫此来和谈的意图,才更令吕蒙感到恐惧了起来。 

 显然,“和谈”的确是汉军此时最好的选择。 

 可试问这天下间,有几人在遭到背叛之后,还能冷静地选择最佳的处置方式,更“不计前嫌”地跟背叛者重新谈判? 

 单单是这份审时度势和愤怒之后的迅速冷静,就足以令吕蒙感到恐惧了。 

 也由此,更加坚定了吕蒙一定要击败关羽,拿下江陵的信念。 

 无他,作为江东最能忍的存在,吕蒙很清楚,忍并不意味着忘记,相反,耻辱和愤怒会在不断地
 

忍耐中积累沉淀,从而在最后的爆发中以千百倍的力量报复回去。 

 显然,此时汉军的和谈,也并不意味着汉军就原谅了吴军的偷袭之举。 

 吕蒙很清楚,汉军只是迫于形势,将对吴军的愤怒暂时隐藏,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机会,一击必杀。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保住吴国,吕蒙必须利用这次机会,将汉军复仇的萌芽彻底遏制。 

 虽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但吕蒙还是佯装不知地亲切接见了使者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