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将令出兵发荆北
证据确凿,为保上庸安全,拿下孟达没有问题,可直接砍了,那就是在破坏规矩,更是站在了包括法正在内的一众东州派的对立面。
这就像是《亮平的名义》里,肖钢玉拿到了高植物的尚方宝剑,就调查侯大局长,却没有跟老季打招呼,这就是破坏规矩的行为,也一定程度地导致了老季在后期的明显站位。
什么?公平?
哪来的那么多公平?
国与国之间,公平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人与人之间,正义只在权利所及之内。
刘封显然并不是肖钢玉之流,也没有破坏规矩的想法,更不想直接站在了东州派的对立面。尤其是在自己的责任已经基本撇清的情况下。
因此,申耽的表功之言,也是正中了刘封的下怀。
既然为申耽曾经有功,刘封作为并不持节的一方大将,是不好处置的,那么,申耽、申仪如此,作为大汉高级将领的孟达,刘封就更不好处置了。
略作迟疑之后,刘封也是当即下达了指令,道:“孟达、申耽、申仪三人,叛汉投魏之事,人证物证俱在,着革除三人一切军政职位,押回成都,听候王上发落。”
“是。”早已等候在申耽身后的亲兵立即上前,抱拳答应间,便已经将那申耽架在了手中。
“带下去。”刘封大手一挥间,也是再度下令道。
“是。”亲兵随即领命道。
而随着申耽和两盒子的信件被带出中军帐,孟达叛汉之事,也算是告一段落。
应该说,刘封的处置还是十分果断而快速的。
当然,也是因为刘封的果决,却是让这场审判看起来略略有些草率——不仅所有的书信物证并没有向将领们一一展示,甚至连孟达这个罪魁祸首都没有被带到现场对峙。
不过,这里不是执法的公堂,而是打仗的军营。
众将对刘封的做法,也是并没有任何的异议,相反还对其果断的处置大为赞赏。
毕竟,大军最怕的就是动荡了。
而刘封的一系列做法,无疑是将军队可能的动荡降到了最低。
不过,倒也刘封身旁的付燚,在听到刘封要将孟达三人押回成都之后,略略有些不爽。
付燚当然清楚刘封的顾忌,但其实,刘封的顾忌是有些过犹不及的。
申氏兄弟就不说了,即便是回了成都,也难逃一死,可孟达就不一样了。
原本按照付燚的想法,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将三人直接斩杀祭旗,以震慑宵小,如此,不仅能彻底将上庸之军牢牢握在手中,更能将此事的后续影响降到最低。
消息传回,孟达早已身首异处,即便是法正心存怨念,也无甚办法,这毕竟是在战时,一切都该以战事为先。
而等半年后法正离世,能为孟达说话的人就更少了。
所谓人死灯灭,即便孟达曾经作为东州派的大佬,有着强大的人脉,随着自身的消亡,众人也会选择淡忘。
毕竟,没有谁会因为一个死人,而去得罪一名手握军权的将领。
可是,如今刘封却只是将孟达押回成都受审,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
要知道,法正虽然只剩下半年的性命,但坚持到孟达押回成都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有法正做保,恐怕很难要了其性命。
一旦孟达被放出,哪怕是被罢免了官职,却也难免再被起复,即便不被起复,以孟达的小心眼,报复几乎是必然的。
刘封作为皇叔的养子,关平作为关将军长子,自是无惧其小人报复,而这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伤害)之人,无疑就是付燚了。
以孟达在东州派的地位以及人脉,想要对付付燚这个区区的破虏将军,还是不成问题的。
除非,付燚能够蒸蒸日上,不断获得关将军
乃至于皇叔的信赖。
想及此处,一股紧迫感也是油然而生。
无奈的是,刘封命令已出,付燚就算是想要反对也是不可能的。
付燚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孟达,而造成自己与刘封之间的龃龉。
不过,因为这件事情,付燚也是在心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刘封不可辅!
直白点说:即便刘封渡过了此劫,也不堪成为蜀汉的君主,甚至作为坐镇一方的统帅都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