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汉的法制建设(第2页)
这也是孔明最为担心的事情。
要知道,如今的时代可是实打实的门阀世家的时代。
三国之中,东吴乃是孙家与吴军世家共天下的模式,类似于春秋战国时候的楚国,孙家作为名义上的老大,实际上底下的世家门阀也各有势力,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土地乃至于军队;
曹魏呢,稍微比东吴高明一点,便是以宗室控制军队,从而压制和控制世家门阀。
很显然,这两种方式,哪种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东吴就不用多说了,不管是曾经的楚国,还是东吴自己,都已经无数次地验证过这种模式的错误。
不说其他的,单单在军事领域,这种模式下的东吴,既能打出赤壁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千古范例,也能打出逍遥津之战这样的千古笑话,便是明证。
没办法,在进攻战中,世家得不到利益,自然不会下死力,反倒是在防御战中,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世家门阀反而会协同一致,勠力同心。
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东吴想要发展,甚至一统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权显然也是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也就有了其执政末期的所谓“二宫之争”,这看似是孙氏父子之争,但实际上却是孙权想要完成中央集权,而与吴军世家发生的斗争。
只可惜,孙权终究也没能完成中央集权,这也就有了东吴后期的大混乱。
相比于先天受限的东吴,曹魏的情况无疑要好上一些。
虽然期间也少不了来自世家的反击,就比如汉中之战,若非后方颍川系的掣肘,夏侯渊也不至于亲自带兵去修鹿角,而被黄忠阵斩。
不过,只要曹魏的宗室一直能保证对军队的掌控,曹魏还是能够压制住门阀世家,并有希望完成统一大业的。
可问题是,谁能保证自家的子弟就一直会优秀下去?
因此,这样的策略执行一两代或许问题不大,但长久以往,势必要被世家所撺掇。
即便不是老而不死的司马老贼,也会有其他的世家会“揭竿而起”。
而相较于东吴和曹魏,蜀汉这边就要好上许多。
也多亏了刘备得益州,实际并不算是多么正统之事,因此,刘备在益州实行的,一直都是法制。
简单来说,就是用经过四百年沉淀的汉律,重新约束门阀世家。
如此,既能在一定程度弹压世家,又能唤醒百姓对大汉的美好记忆,也算是一举两得。
当然,这也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背叛。
是的,哪个门阀世家不想发展壮大?又有哪个世家愿意被诸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定?
就像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样,门阀世家的诞生,天生就带着对利益和不受拘束的追求。
这样一来,门阀世家也就势必与大汉的统治产生了矛盾。
糜芳、孟达等人的投降,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而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明认为越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走“以法治国”的路线。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压制住世家,只有效法昔日的秦国,才能让蜀汉集中力量戮力北伐,也才能有用益州、荆州区区一州半之力而敌曹魏、东吴十数州的可能。
可惜,听着自家主公的话语,孔明也更知道,主公并没有将此事看得那么严重。而若是直接跟主公聊什么法制的重要性,恐怕也很难奏效。
略略思索一番,孔明也是稍稍拱手,随即道:“敢问王上,您要保下孟达,是因为孟
达人才难得?还是因为,孝直?”
“自然是因为孝直。”刘备几乎毫不犹豫地答道:“孟达之人,不过中人之姿,又有背叛之心,如何能用,又何必用之。若非是孝直好友,吾定斩之不饶也。”
“如此。”孔明微微一拜,却是说道:“微臣以为,王上还是严惩孟达为上。”
“啊?”刘备瞪大了眼睛看向孔明,一脸的不可思议。
那不可置信的眼神仿佛在说:我让你想办法,你叫我严惩,是你听错了,还是我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