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汉的法制建设(第3页)

 似乎也是听到了刘备眼神中的话语,孔明当即便是答道:“禀王上,非是微臣听错,也不是王上听错,微臣正是建议,为了孝直,秉公而查,严惩罪臣。” 

 “原因?”紧紧皱着眉头,刘备也是再度问道。 

 也就是孔明了,换了其他人这么跟刘备说话,刘备早发怒了,哪里还会压着性子问他原因。 

 孔明自然也知道不可恃宠而骄,当即便是答道:“很简单,若是王上依律严惩,于孝直而言,最多不过是每年祭日,携三两好酒,略作祭奠一番罢了。若是王上强自保下了孟达,碍于王上之念,微臣再稍作说和,关将军深明大义,自然也不会有所疑异。” 

 “可是。”孔明随即也是抬起头看向刘备,这才缓缓说道:“孟达只要在之一日,便会如一根尖刺,时刻横亘在孝直与云长之间。” 

 “而且。”不待刘备说话,孔明便是接着说道:“一旦孝直与云长之间互生龃龉,恐怕荆州与益州之间,也要离心离德,因一人而致朝野派系之对立,实有不堪也。” 

 “孝直也正是明白了其中深意,这才有了多谢王上之言。”言罢,孔明也是对着刘备便是深深地一拜:“如今王上重提孟达,却是枉费了孝直一番深意,还请我王三思。” 

 不得不说,孔明到底是孔明。 

 虽然心底里担心的是法制的破坏,但孔明用来说服刘备的,却是私情与派系。 

 无他,王法之所以是王法,他的名字就已经告诉了所有人,这是王用来统御万民之法。 

 当王需要王法严苛之时,自然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一旦王需要王法宽松之时,也就有了“刑不上大夫”之言。 

 换言之,王法在孔明的眼中当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它在刘备的眼中,却是可以商量、可以讨论、甚至是可以改变的,哪怕这样的改变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这对于刘备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孔明才并没有在“法制”的问题上多做纠结,而是瞄准了刘备更为关心关注的私情与派系。 

 前者,是刘备提出要放过孟达的原因;后者,则是刘备都不得不有所顾虑的重大问题。 

 你不是不希望因为孟达而导致法正寒心吗?那我就告诉你,孟达之死不会让法正寒心,相反,不重处孟达,反而会造成法正与关羽的离心离德。 

 解决了这个“原因”之后,再将法正与关羽之间可能的矛盾上升到派系的层面,让刘备不得不更加重视起来。 

 最后,再以法正之言,彻底封死了刘备反驳的可能。 

 至此,孔明的这一套组合拳才算彻底打完。 

 只能说,到底不愧是当年能在江东舌战群儒之人。 

 很显然,面对孔明这层层递进又延绵不绝的攻势,刘备根本无法抵挡。 

 略略思索一番,刘备当即也是抱拳而道:“非孔明之言,吾几害了孝直、害了大汉。” 

 说着,刘备便是对着孔明深深一礼。 

 孔明哪里敢受,当即便也是拜了下去,道:“王上切莫如此,为王上分析利弊本就是微臣之责也。” 

 双手扶起了孔明,刘备也是再度拍了拍孔明的臂膀,微微点头,这才继续道:“如此,便依孔明
 

之言,孟达之事便交由廷尉秉公而处。” 

 “是,我王英明。”孔明当即也是再度抱拳领命道。 

 终于,在孔明的巧言之间,刘备也是终于放下了孟达之事。 

 也是随着刘备的放下,大汉的法制却是在无形中又被推进了一大步。 

 而这,也为大汉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少,有孟达与申氏兄弟的例子在前,哪怕世家之中仍有心存二志之徒,其在行动之前也会因此犹豫上几分。 

 几分,已经足够改变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