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打破平衡的吴国(第2页)
而在安排好了周遭的其余事项之后,徐晃也是自然而然地集结起了许都的部队,开始准备向郏县进军。
应该说,徐晃的这一系列判断与行动,既准确又果断,不愧是名将之选。
徐晃率主力大军南下剿灭付燚所部的行动,也正是关将军和付燚在讨论时最为害怕的结果。
只是,一个好的将军,却未必是一个好的统帅。
而将军与统帅之间的区别,不在其对战术细节的把控,而在于其对战略全局的掌握。
这一点,或许也正是徐晃与关将军之间最大的差距所在。
是的,徐晃对曹魏内部以及对蜀汉军队的分析及决断,都无可挑剔。唯一的问题是,徐晃显然忘记了,这场战争虽然暂时只牵涉到了魏、汉两国,但实际上,却是一场决定着三国命运的战争。
而既然决定着三国的命运,又怎么少得了一贯喜欢搅合的吴国呢!
经历了去岁大败的吴国,虽然是羸弱不已,正常情况下几乎已经无法与汉、魏任何一国相抗衡。
但偏偏,如今的汉、魏之间,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存在,任何一点点外界力量的加入,都有可能彻底地改变战局,就别说吴国这样一个有着数万大军的独立国家。
很显然,吴军的加入,将极大地改变战局。
要命的是,作为一方大将的徐晃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这也并不能怪罪于徐晃。
毕竟,说好听点徐晃是与关羽一样的坐镇一方的大将,但实际上,其权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至少,对于联络东吴的外交权限,作为皇叔二弟的关将军可以有,但作为外姓将领的徐晃却决不能有。
至于曹魏朝堂方面,或许是因为其重心全都放在了陇右之战上,又或许是因为去岁之战将吴军卖了的愧疚,总而言之,就是没有想过联络东吴之事。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曹魏却是将自己去岁的好盟友给忘却了。
相反,汉军荆州军团那边,不管是因为去岁的教训,还是因为付燚提醒的缘故,却是从一开始便是想到了吴军参战的可能。
这也就有了马良及时地赶赴建业与吴国谈判的场景。
而就在付燚千里奔袭郏县的同时,吴国方面也是终于和汉军达成了协定。
最妙的是,不仅汉军急着出击,一心想要占便宜的吴国,也是巴不得汉军早些出击。
于是,几乎就在孙权下定决心的当日,诸葛瑾便是已经与马良达成了协定。
甚至,为了让汉军能够尽快出击,在达成协议的第二日,吴国总管粮秣调运的张承便向马良交付了整整十万石的粮秣。
而且,这粮秣交割地,吴军也没有任何的设卡,完全依照汉军所想,放在了鄀县。
什么?吴国为什么会这么放心?
吴国当然没有这么慷慨,事实上十万粮食就已经是前期的全部付出。
只有当汉军进入了江夏郡内之后,吴军才会接着支付接下来的五十万石粮秣。至于最后的四十万石粮,则需要在汉军交割江夏郡时才能提供。
之所以是这样的结算手段,吴军显然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
十万的首批粮秣,说少不少,说多却也不多。其既能保证汉军有足够的开拔之资,却又不足以让汉军具有持久战的能力。如此一来,汉军若是想要北犯颍川,就势必要先为吴国拿下江夏。
当然,对于这样的判断,汉军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甚至,对于汉军而言,吴国开出的条件已经算是很慷慨了,作为正使的马良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马良的底线,不过是数万石的开拔之资而已。
显然,这吴国的条件比马良的底线要高出了许多,而且,这吴国前后的态度差距也太大了。
自然,这样的“前倨后恭”,要说没有猫腻,打死马良也不信呐。
只是,此刻的马良显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吴国的阴谋。
毕竟,如今大汉面对的主要矛盾还是与魏国的战事,至于东吴,不管有怎样的阴谋与想法,只要不动摇大汉的基本盘,马良也懒得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