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守下去就有办法
其实,关将军的这份担心着实是有些多余了。
很简单的道理,吴国方面,甚至比关将军自己,还要更期待汉军的北上。
吴军盯上的可不仅仅是江夏北郡,那一块小小的地盘而已,而是包括豫州、扬州在内的大片领土。
其野心之大,甚至还在汉军之上。也是因为这份野心,也就注定了吴军不可能卡着汉军的粮秣。
毕竟,从吴军的角度来看,只有关将军所部的汉军主力尽快北上,他们吞扬望豫的计划才有可能得以实行。
因此,若是知道关将军会因为粮秣的问题而产生如此多的烦恼,甚至因此影响北上的决断,想必孙权都会后悔只给关将军这么点粮秣吧。
自然在看清了汉军比自己预想中还要缺粮的情况之后,吴军不仅不会卡着汉军的粮食,甚至还会迫不及待地将粮食送到汉军的手中。
虽然关将军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吴军的重要性,并且尽可能地将他们拉到了同一战线,但想要完全掌控吴军的想法,那也是不切实际的。
别说国家意志了,就算是一个人,也没法做到完全的掌控。
也正是因为个体的差异化,每个人、每个国家有了各自的打算与计较,才有了这精彩缤纷的三国。
而作为一名掌控一方的主将或者说上位者,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顺应形势的发展,将最多的人、最大的力量团结到自己的身边。
显然,关于这一点,关将军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这也已经是他所能所能做的全部了。
至于剩下的,就只能赋于造化了!
也就在汉、吴达成一致,开始磨刀霍霍向魏国之际,邺城方面也是向后接到了来自豫州刺史贾逵和许都方向徐晃关于汉军入侵的汇报。
果然如徐晃所料,在得知汉军进犯颍川之后,魏国的朝堂顿时便是炸了锅。
尽管徐晃在军报之中,已经反复言明:入侵的汉军不过数千之数,并不足为惧。但这条消息的传来,却还是令魏国的朝臣们惊惧不已。
当然,这倒也并不能怪罪于朝堂的大臣们。
就像是警方通报你家里遭了贼,哪怕警察一再告诉你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而且贼人已经被团团包围,你也依旧会担心不已。
家人虽然安全,贼人或许也会被逮捕、击毙,但家中的财货呢?
这会儿,可没有保险公司啊!
于是,在这样焦急的心情之下,愤怒的矛头很快指向了司马懿。毕竟,司马懿的判断中,汉军根本没有足够的粮秣进犯颍川才对。
但很可惜,司马懿此时已经跟随着曹丕前往而来长安,倒是逃过了一劫。
面对这样的情况,曹魏的大臣们也是只能停下了抱怨,并将精力转回到处置颍川事件上来。
而大臣们的诉求很简单,尽快将汉军赶出去,并且保证后续不再会有汉军再度进犯。
前者自不必说,督促徐晃所部进军郏县也就是了,但后者,却是需要向颍川增兵才有可能达成。
也多亏了此刻坐镇邺城的是极有威信的大将军夏侯惇,换了其他任何人,恐怕都顶不住大臣们的集体施压。
甚至,即便是夏侯惇,都不得不对颍川一系的大臣们妥协。
首先便是向长安如实报告颍川的“危急”。
虽然只是急报,但这样的急报,对于长安的曹丕而言,无异于一封急切的求援信。
面对整个朝堂的压力,即便是曹丕,恐怕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一旦曹丕的内心有所动摇,其对陇右之战的影响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夏侯惇也是在众大臣的敦促之下,开始尽可能地调集起了援军。
其中扬州的张辽所部自然是夏侯惇首先想到的地方。
只是,夏侯惇虽然是大将军,却也没有调动张辽所部的权利,因此,夏侯惇也只能是下令让张辽所部做好驰援的准备而已。
而除了扬州之外,夏侯惇还能想到的,也就是青州军了。
为此,夏侯惇也是派出了曹真前往青州,试图说服臧霸等一系青州军将领,再披战甲而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