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关羽与陆逊之战(第2页)

 秋风萧瑟中,阳新城外的旷野上,枯草早已泛黄,落叶也正轻轻飘零,一片荒凉的景色。 

 乌云密布的天际,似乎也在预示着一场大战的临近。远处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一抹抹深浅不一的黄,犹如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大地被霜气笼罩,凝重如同士兵心头的压抑。草木凋零,偶尔有几只鸦雀掠过,其声凄厉,如同战鼓隐隐传来,激起心底的惶恐。 

 一片荒

凉的天地中,无数的旗帜正迎风招展。 

 旌旗之下,便是那无边无际的两军将士。身着甲胄的他们,静默地站在各自方阵之中,犹如泥塑木雕一般静静地等候着来自将军的命令。 

 一双双如刀锋一般锐利的眼眸,无声地宣示着他们内心的澎湃汹涌。 

 深黑的铠甲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下,反射出冷冽的光芒,已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激烈战火。 

 一身甲胄外罩青色大氅的关将军,骑着他枣红色的战马之上(不是赤兔,赤兔老就老了哈),手握着青龙偃月刀,平静地审视着吴军的动向,一双丹凤眼微微眯起,就好似眼前五万多吴军不过土鸡瓦狗一般。 

 可明明关将军手中仅仅有着三万大军而已。 

 至于另外的近一万大军,除了近三千人先行开入了豫章郡外,剩下的,却是屯驻在云杜城,以防魏军杀入江夏郡腹地。 

 相较于关将军的淡定,对面的陆逊就显得多少有些紧张了。 

 尽管他的兵马几乎是对面的两倍之多,但真正跟汉军交过手的他却是知道,他的胜算根本不多。 

 可,偏偏,为了给魏国纳一份投名状,这一战他必须要打! 

 当然了,陆逊也更知道,这一战,他不一定要赢,但却一定要足够的惨烈。只要能让汉军元气大伤,就算是对魏国有一个交代,而他也自能占据魏国朝堂的高位——只可惜了身后这数万的大军了。 

 想及此处,空气也似乎变得更加的凝重了起来。 

 而随着陆逊一道道命令的下达,身后的吴军大阵也是缓缓展开。 

 哒哒的马蹄声伴着风过草地的沙沙声轻轻响起,又为这静谧而肃杀的战场增加了几分的生动。 

 终于,战鼓的低沉回响中,两军将士们也终于是列阵完毕。 

 在步兵阵最前面的毫无疑问是左手持着长盾,右手则是握着制式佩刀的刀盾兵。 

 作为大军最强防御,长盾并非简单的一块木板,其底芯为硬木所制,其上蒙上一层用桐油浸透又晾干的牛皮,四周再以铁皮固定,中间又钉有铆钉。 

 铁皮加铆钉的设计不仅让牛皮牢牢附着在木芯之上,更是对盾牌的进一步加固,从而给予了盾兵最大的防护。 

 同时,中央突出的长长铆钉,又可以作为突刺之用,也算是一种进攻的手段。 

 盾兵之后是一排轻步兵,也是最最危险的兵种。 

 他们的身形不算魁梧,身上甚至没有甲胄与头盔,唯有手中泛着寒光的长刀,无声地彰显着他们的勇武。 

 是的,他们就是战场的死神——跳荡兵。 

 行进之中,他们会隐藏在盾牌之后。直到两军接触之后,他们才会从盾牌中跳将出来,对敌军进行杀伤。 

 而为了足够的灵活,他们甚至是放弃了所有的防御,只拿着最锋利的长刀,专为收割敌军,打破缺口而存在。 

 在数量较少的跳荡兵之后是数排身着扎甲、手持长矛、长枪等长兵器的步卒。 

 他们可以从盾牌上方的缺口处,伸出长矛对敌军进行杀伤,当然,更重要的是,长长的戈矛可以抵住敌军的盾牌,从而为跳荡兵的冲杀提供空间。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战场之上,长矛兵从来都是步军的中坚力量。 

 而在一队队长矛兵之中,每隔一段,便有一队身着铁甲,左手绑着小盾,右手握着制式长刀的步卒。 

 不用说,这些身着精甲的将士,便是两军之中真正的精锐,也是陷阵的真正主力。 

 而在这些精锐之后,则是投掷兵、弩手和弓兵等远程进攻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