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流民歌心生恻隐 囤粮案引人生疑(第2页)
信写好后,柳翀一刻也等不了,连夜便寄了出去,然后满心期待的等着回信。
次日柳明诚将案卷整理上报安抚使司,并将应属郢州仓的两万石和收缴魏益之、何继二人家产所得的一万石送至郢州,剩余交州仓一万石则留在了望州。
柳明诚此举不仅解了三州燃眉之急,更是令林仲儒感激不尽。最重要的是郢州、交州常平仓存粮丢失之案得以告破,上上下下皆大欢喜,人人都对这个结果深信不疑。
此案报到朝廷,朝廷对此结果也是认可的,一切皆因郦仲孚贪墨无度所起,此贼已死,家人便要替他承担后果,郦家二子均被判了斩刑,女眷则被充入教坊司。
然而却有一人对此结论暗中生了疑。
“东观,你说这粮食明明不是常平仓的粮,柳明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一身形颀长的男子隐藏于黑暗之中,手里摆弄着一个九连环。
“他说假话一定是想隐藏什么。”
“是啊,可他想隐藏什么呢?他给这批粮食编了一个假的来历,这样就隐藏了真正的来历,对,这批粮的真正来历!东观,去查查!”
“是!”
柳明诚?嗯,还真是个好对手呀!一抹浅笑浮上了男子的面庞。
其实,此时心中警铃大作的还有一人,便是杜延年。
杜含回京之后便将在望州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杜延年,杜含年轻,经验不足,只觉得望州赈灾之事有条不紊,对柳明诚还颇为佩服,告知父亲的本意也是为了缓解父亲对榆东路流民情况的担忧。但杜延年身居宰辅多年,心中自然是有一本账的,从儿子的讲述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望州仓存数量不对!
望州常平仓仓存至多不超过二万石,但是十万流民就算每人每日只消耗半斤粮,那么也至多能维持一个多月就会消耗殆尽,就算有交州仓的一万石作为补充也根本维持不到秋收,既然如此,柳明诚哪来的信心招兵、募工?更何况一旦真的开始以工代赈,那就不能只供给稀粥,干粮总是要有的,那么每人每日所需就至少要一斤粮。他拿什么养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