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三关之二唾手得(上)
第722章 三关之二唾手得(上)
“王爷,此河名关河,沿着关河而行,有山名角山。角山脚筑有老营堡所城,角山北部的长城筑有红门、永泉营二堡,十分坚固且有清军驻守,咱们可以绕过角山往北过长城、经塞外,由黄河边的老牛湾段长城入关。那里的长城年久失修,只有几十个汛兵驻守,且离偏头关近,由那里入关后可以直取偏头关”,大同参将郑国印毕恭毕敬地向辽王苏穆尔建议。
此人原是清大同镇总兵彭有德麾下镇标后营游击,卫军攻破大同时,他守卫武定门,见势不妙率部下丢盔弃甲、跪地求饶。不料,这一跪居然因祸得福,战后,莲花大可汗为了千金市马骨,鼓励更多的清朝官员归顺,凡是降官,不论是起义倒戈的还是临时投降的,一律升官,居然将他升为大同参将。按照大卫军制,这是一下子由正五品变成了正三品,怎不叫他感恩戴德,遂死心踏地为新主子卖命。别说,蒙古主子比满洲主子好伺候,不搞种族歧视,也不搞剃发易服那一套,除了当差时穿官服,平时穿啥衣服都成,很多降官把大明时的峨冠博带都穿了回来,也没人管。不过,郑参将别开蹊径,不穿汉人的峨冠博带,反穿起蒙古袍来,嘴上还振振有辞,“北地天寒,穿袍子暖和”。别说,这举动立即得到辽王苏穆尔殿下的赏识,屡次嘉奖。他也愈发得意忘形,最后索性剃了个蒙古人常梳的三搭头发型。这一下,辽王殿下更是对其青眼有加,逢人便夸他忠心。
“哦,尔对这偏关营的情况倒是熟悉,这一路上得亏有尔带路”,苏穆尔赞许地望了郑国印一眼。此人是地头蛇,对山西北部的地形极其熟悉,有他当向导,这一路顺利避开了清军守卫区,畅通无阻。端的是条忠犬!
听了此言,郑国印心内感激。辽王殿下真是厚道,自己不过出了点小力,便对自己说感谢的话,哪像那些八旗大爷,不把汉人当人看,甭管汝对他们如何巴结,他们也是鼻孔朝天,看都懒得看汝一眼。身逢乱世,行伍出身的郑参将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想生存下去、让家里人过好日子。让咱当奴才可以,让咱当奴才不给回报不可以!“王爷谬赞,末将食朝廷的俸禄,便该忠心为朝廷效力,这都是末将的本职”,好奴才大声表着忠心。
“嗯”,苏穆尔哼了声,忽然看着滔滔的关河河水说道:“吾少时也曾读过汉人的书,还拜过汉人师傅,你们汉人的《史记》上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原来这便是关河啊,果然雄壮!”辽王殿下并没有说谎,他年幼时的确拜过大学士刘好古为师,也的确读过不少汉人的书籍,可与兄长苏勒坦不同,他在汉学上的造诣并不深,只能看得懂汉字,会用汉语写些粗浅文章而已。此时来到关河,忽然想在部下面前卖弄一下自己的汉文化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