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三关之二唾手得(上)(第2页)

 身边的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大同道王度、助马路参将李应明、山阴守备孙宗恺等降官不由得面面相觑。盖因辽王殿下此句犯了个大错误。《史记》里的关河,指的是函谷关和黄河,与这里的关河完全是两回事。可即使上官说错了话,当下官的也不敢指出来,一时间陷入沉默,气氛尴尬。

 苏穆尔诧异,平时自己卖弄汉学、“引经据典”,部下总是叫好声一片,怎么今儿个没人叫好?正纳闷着,便听到大同参将郑国印的狼嚎,“王爷说得妙极!关河者,亦有山河之意。满洲无道,吾乾元皇帝奉天倡义、救民于水火,又有王爷您这样的豪杰辅佐,这山西乃至九州山河终将归属大卫矣!”只这一声,便打破尴尬,让气氛刹时活跃起来。

 听了这话,其他降官,如王度、李应明、孙宗恺等,不由得白了郑国印一眼,那意思:汝逢迎上官无可厚非,可也不能信口雌黄、把黑的说成白的,真正是连脸皮也不要了也!郑国印对这些鄙夷的目光视如未见,与王度、李应明、孙宗恺等早就与卫军有联系、在大同“起义”的降官不同,他是被卫军包围后投降的,说话的底气差不少,要想获得主子欣赏,唯有靠“不要脸”三字耳。

 “好!借尔之良言,此番孤定要攻取太原,献太原山河于兄长!”苏穆尔乐得哈哈大笑。

 “王爷兵临偏头关后,请勿急着攻城”,郑国印忽又开口。

 “哦,这是为何?”苏穆尔觉得奇怪。

 郑国印略有些得意,“末将与署偏关营参将马之麟有旧,前些日子曾派人招降于他,此人虽未应允,可也未明确拒绝。末将觉得其未尝没有归顺之心,只是心中还有些犹豫,一旦我军兵临城下,他没了退路,必降无疑”。

 苏穆尔一愣,随即大喜,用力拍打了下郑参将的肩膀,“好尔个郑国印,此番若能兵不血刃夺取偏头关,尔当为首功”。蒙古汉子性情直爽,对人有了好感便喜欢拥抱、拍肩膀之类,这可不是无礼,相反是表示亲切的一种方式。

 挨了辽王殿下这一记,郑国印受宠若惊,浑身上下似吃了人参果般舒服无比,尤其是肩膀处,比平常轻快了三分,直着脖子吼道“王爷,末将不才,愿为先锋,为我军夺取偏头关!”

 ——

 山前山后十六州,

 天涯尽处是偏头。

 <div class="contentadv">

 云间大漠风沙走,

 水折长河日夜流。

 这首诗写的是北地雄关偏头关的景色,茫茫大漠,风沙长河,可不就是天涯尽处吗?偏头关,明洪武二年筑关城,历来便是北地防御游牧民族的军事重镇,大明朝在偏关设西路乡镇参将府,管辖中军一名,千总一名,把总六名,马步兵丁三千六百名,驮正战马三千六百匹。有明一朝,《偏关县志》上记载的较大战役就有:宣德七年(1432年)、宣德十年,兀良哈两次犯偏头关;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寇偏头关;成化十五年(1497年),火筛部大掠偏关;成化十九年(14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小王子两次寇偏头关……《偏关县志》中记载的驻守偏头关有名有姓的总兵、兵备道、参将、守备等职官就多达两百余名,至于普通兵卒以及永远将尸骨留在偏头关下的无名战士,更是成千上万。可谓是雄关处处英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