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朝廷怪罪本镇担(第2页)

 “好!只要我军众志成城,又何惧西虏猖狂?”白如梅高声称赞。不愧是一省巡抚,这声赞扬饱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既弥合了方才争议时双方的不愉快,又巧妙地促成了从宁武、雁门二关撤退的决定。最妙的是,由始至终,白抚院都未尝说过“同意”二字,朝廷若是责怪,只能责怪李好贤。

 “卫军多骑兵,来去如风,如今已经攻破偏头关,即便现在下令从宁武、雁门撤退,恐怕亦来不及矣”,山西按察使于际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白如梅听完,脸色大变。他亦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自然知道骑兵的速度。

 “无妨,由雁门来太原时,吾已命徐长春部撤往忻州,刘鼎部撤往定襄,郭虎、刘景山、黄绍炅部撤往榆枣关。此外,代州、繁峙县、崞县、五台县等沿途州县的官员、差役、汛兵亦撤往忻州,所有的存银全部带走,米粮和其他物资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一把火全烧了,不得留一两银子、一粒米给卫军”,李好贤泰然自若地说,仿佛只是在讲一件小事。

 什么!此人好生大胆,居然未经巡抚同意便下令撤兵,置抚院的威严和朝廷的体面于何地!听了这话,在场众人皆不敢吭声、用眼睛偷瞄白巡抚。

 白如梅脸上一阵青、一阵白,额头上青筋毕露。半晌,他忽然哈哈大笑,“妙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总镇真将才也!既然如此,吾便将山西一省军事皆托附于李总镇,李总镇勿辞”。表面上看,这是对李好贤的信任,实际上却为将来埋下伏笔。打胜了,白巡抚自然是首功;打败了,是那李好贤桀傲不驯、私自下令从宁武、雁门二关撤退所致,与白巡抚无关。

 <div class="contentadv">

 “既然抚院委末将以全权,末将便不客气了”,李好贤仿佛没看出白如梅的私心,继续镇定自若地布署太原防务。“欲守太原,必先守太原外围。此战,将在忻州、定襄聚集九千兵马,本帅自领之;定襄东边沿滹沱河至榆枣关,驻兵五千,由汾州营参将郭虎为主将;忻州西边的静乐、沙婆岭一线,驻兵三千,由梅勒章京察哈泰为主将。如此一来,太原府城阳曲便只剩下抚标营两千兵马,为防卫军偷袭阳曲,必须立即征发城内青壮上城协守,巡抚衙门、两道衙门、铸钱局的兵丁亦必须全部上城。诸位都听明白了吗?”所谓两道衙门,指的是分守冀宁道和分巡冀宁道。大明朝时,冀宁道仅管太原府,清时,冀宁道管辖范围极广,辖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四府及辽、沁、平定三州,占了半个山西,因为是北方的赋税重地且离京师又近,所以既设分守道又设分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