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起义师突袭重庆(下)(第2页)
见火攻无效,明军的战船迎向并贴近清军战船,准备接舷战。接近后才发觉清军的战船都横列着,六至八艘为一队,各队的战船以铁链相连,若干队为一阵,足足四层军阵,死死
堵住峡口。即使有明军战船贴近清船,夺下敌船,一时也砍不开船上的铁链,闯出通道。激战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明军迟迟闯不过清军第一阵。
“看见那艘船了吗?给吾撞过去,撞沉它”,耿名臣疯子性格爆发,指着王显声座舰上的将旗大呼。他并非想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是觉得自己的福船体型比对方的长龙船大,撞沉敌人也不会伤到自己。
“嘭~嘭~嘭~”
两船剧烈相撞,王显声的长龙船被硬生生撞断,缓缓栽入河中。耿名臣的福船也没好到哪去,拦断敌船后,前甲板裂开了个大口子,无助地在江上转了几个圈后沉没。
双方第一阵的主将都殉了国,战斗却仍在继续。明军冯景明、李宫墙、纪永龄、余春茂诸将陆续续冲破清军党朝禄、马应智部,与最后面的程廷俊战在一起。此时已呈混战状态,双方都失去了阵型,比得不过是谁能坚持到最后。激战中,清军重夔镇游击党朝禄、都司杨君礼;明军副将余春茂,参将任克昌战殁。
总体来说,清军战船用铁链相连,稳定性好;明军逆流而上、不少战船触礁沉没,湍急的江水导致一旦落水很难生还,损失的战船和人员远多于清军。战至傍晚,明军战船损失达到二成,人员伤亡达到三成。
<div class="contentadv">
“撤!”谭诣气哼哼地下令,这一仗谭氏的军队可谓伤筋动骨!
“万胜~万胜~万胜~”江风将清军的欢呼声传得很远很远。
——
听谭诣、谭弘述说了铜锣峡的险要,马万年、冉奇镳、沈荀蔚一时傻了眼。
“大帅,既然水战不利,咱们不如从陆上进攻。当年献逆(指张献忠)便是绕到重庆后方的江津,从陆上夺取的重庆。咱们何不如法炮制?”冉奇镳的叔父冉天泽出了个好主意。
“嗯,这主意好!”马万年想了想道:“仁寿侯和忠州侯伤亡颇重,且护卫沈侍郎在铜锣峡附近休整,牵制并迷惑清军,吾与冉宣慰使绕道江津,从江建渡江,经陆路夺取重庆”。
谭诣、谭弘新败,自然没什么话说,一边在铜锣峡附近休整,一边做出欲继续攻打铜锣峡的假象。马万年则与冉奇镳率五千马氏、冉氏白杆兵往重庆府江津县而去。
扎木筏渡过大江的支流綦江,便是江津县,城里有一千汛兵驻守。听说有明军残余作乱,早已不将大明朝当回事的清军千总杨可德率部下出城迎战。他本是员猛将,只可惜遇到了战力惊人的白杆兵!
白杆兵以二十六人为旗,旗头一人,依次排列为三、五、七、九人,旗长列为最后;二十五旗为司,每司六百五十一人,依次排列为三、五、七、九旗,司长列最后,其余士兵列在阵后,前面的倒下,后排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若干司组成总司,总司长(宣慰使)列最后。整个阵形呈尖锥状,进则长枪如林侵略如火,一波便能带走战斗意志低下的敌人;退则如古井无波,井然有序,令敌无可趁之机。
“列阵!”马万年镇定地下令,石柱白杆兵闻令列成三司,酉阳白杆兵则列四司。土兵们面色沉稳,瞧不出一丝表情,正如他们手中的白杆枪,冷漠无情。大多数白杆兵只装备棉甲和皮甲,马万年直属的五百亲卫装备比普通土兵好很多,“盔重十六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打百步”。
“前进!”随着又一声军令,白杆兵的尖锥阵缓缓向前。
“冲上去,随我杀!”杨可德狂吼着挥舞着大斧,率一千部下呼啸而来。
两军相交,白杆兵挥动长杆,或刺或砍或拉或锤,更可怕的是他们盛行连坐法,一人逃跑,全队遭殃,编为一个队的又多是同一个家庭的子弟,因而战斗意志顽强,很少有人临战脱逃。
杨可德亲眼见到一名土兵被割开肚皮,用一只手捂着肠子,另一只手持刀继续砍杀。
“去死!”他一斧子劈死那捂着肠子还在杀人的“魔鬼”。忽觉左胁一痛,一枝白杆枪刺中他的左胁。“滚开!”又是一斧,将伤他的土兵砍倒。“噗~噗~噗~”更多的白杆枪捅入他的身体。这一回,他没有力气再抡大斧,口吐鲜血,栽倒在地上。
马万年毫不费力便拿下江津县,将江津县的所有渡船搜集一空后立即渡江。清军的注意力集中在铜锣峡,没想到侧后来了敌人,土兵们顺利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