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遣使臣北京议和(上)

 北京城太和殿,在永乐年间称奉天殿,嘉靖年间称皇极殿,满清定都北京后改的名,民间则称为金銮殿。这座殿可不得了,矗立于紫禁城中央,乃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京城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里本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所,可当年清军入关,李自成撤退前一把火烧了紫禁城,除了武英殿、建极殿(保和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外,其余建筑皆被毁坏。顺治帝本打算修缮紫禁城,可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一直没钱重修,只能稍加维持。所以,若非重大朝典,此殿一般不用。

 今儿个便有了用处,大清国顺治皇帝要在此处接待西番的使臣。“西番”二字乃大清国对卫国的蔑称,尽管卫国兵锋甚锐,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可在大清君臣眼中亦只能算是西边的蛮夷。一开始,礼部以莲花汗曾经向大清称过臣为由,坚持让卫国使臣行觐见宗主国的礼节,不料那胖胖的使臣骨头甚硬,一句:“当年尔建州女真不也曾向大明称臣,今明帝南狩缅甸,何不遣使去缅甸问安?”便将礼部的官儿顶了回去。

 听说西番遣使议和。顺治帝喜中有忧。喜的是西番主动遣使,说明他们怕了大清;忧的是怕被李闯一把火烧的有些破败的太和殿无法彰显朝廷的威仪。思来想去,命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理銮仪卫事)遏必隆主持觐见大礼,礼部满尚书渥赫、汉尚书王崇简,户部汉尚书成克巩协同办理。遏必隆本来掌管皇家仪仗,让他主持有向西番示威之意,顺治帝特意叮嘱:西番野蛮,畏威而不怀德,须得盛列甲兵,彰显大清的武德;接待使臣本就是礼部的差事;让户部参与自然是让户部掏银子修缮太和殿。顺治帝说得明白,既不能多费大清的公帑又务必让西番见到上国宫殿之威仪。说白了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这可难坏了户部尚书成克巩,使尽混身解数,才勉强将太和殿破损处修补完善,外面涂上新漆,看上去金碧辉煌,骨子里却是破烂的。与卫国不同,满清的六部,每部设满尚书、汉尚书各一人。一个部两个尚书,谁说了算?自然是满尚书说了算,正常情况下,汉尚书无权,只有满尚书不在时,方能发挥点作用。原本成克巩不须操这个心,可此时户部满尚书瓜尔佳·车克被顺治帝派往福建防御郑成功、人不在北京,这若差事便落在成克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