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定计策诱敌深入(第2页)
他忽然笑着望向胡琏器,“依胡卿之见,该当如何”解铃还需系铃人,此人既然说不妥,想必有更好的法子。
“陛下,臣以为当攻敌以必救,我军不应该往北翻越努鲁儿虎山,而是应该往西,穿过东土默特部、喀喇沁部的牧地,直逼热河上营(承德),作出进攻北京之势。京师之地何等重要,就算罗可铎、鳌拜小心谨慎,又怎敢不救只要清军离开锦州,我军便可于热河附近伏击他们”,胡琏器不慌不忙地说。
听完他的分析,苏勒坦只觉得眼睛一亮,继续问道:“那依卿看,朕应该在何处埋伏为好”在大可汗看来,胡琏器乃智谋出众之士,定然知道伏击的最佳地点。不料这位左都御史被问得满脸通红,“陛下,臣此前并未
去过东土默特部、喀喇沁部的牧地,对卓索图盟的地形并不熟悉,是以不知热河附近有哪些地方适合伏击”
“大汗,奴才前番奉命讨伐喀喇沁部时,发现在纳林昆都伦河南岸有座和尔博勒津山(汉名七金山),占地不大,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却地形峻峭、适合伏击。且山下皆是草原,适合我骑兵。奴才建议在此山伏击清军”,漠南万户长巴拜提出了一个地名。
“和尔博勒津嗯,和尔博勒津”,苏勒坦反复观察舆图,终于开口,“朕意已决,便在和尔博勒津与清军决战。此战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诸卿勉之!”
“愿为大汗效死”大帐内群情激昂,战意冲天。“锦州城甚是坚固,守将瑚里布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想要迅速拔城很难。更麻烦的是,咱们没有时间了,伪清的援军正往锦州杀来,人数大约六万。敌人兵力已经超过我军,后面的仗该怎么打,都说说吧,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嘛”,莲大可汗含笑问身边的文武大臣,看似云淡风轻,微微蹙起的眉梢却出卖了他的内心。事实上,这位至尊虽然号称卫拉特战神,可并非战无不胜,时不时也会吃败仗,因而养成了军议的好习惯,希望能博众人之长,减少自身的失误。毕竟,兵者,国之大事也,多听听他人意见再决策总归是不坏的。
“大汗,我军虽少,却皆是身经百战的勇士;清军虽众,不过是土鸡瓦狗。奴才觉得,便在锦州摆出阵势,与清军决战。先击破其援军,城中必然胆寒”,准噶尔万户长乌日根达莱第一个开口。
“奴才附议”此言一出,恩和巴图、鄂尔罗斯、巴拜、鄂博堆乌朗海诸将皆高声附和,就连两员老将额尔克、塔尔浑亦主张在锦州与清军决战。
军心可用呀!见众将踊跃求战,苏勒坦十分欣慰。只是,他并不觉得在锦州与清军决战是个好主意。锦州位于辽西走廊东部,境内山脉联绵起伏,还有大凌河、小凌、辽河、女儿河等河流贯穿其中。在这里决战,自己的骑兵优势难以发挥,且此地离清廷的中枢很近,清军不仅有坚城可以依托,还随时可能得到清廷派出的援军支援。就算自己能够获胜,估计也是一场惨胜。本来卫军兵马就少于清军,如果在锦州消耗了太多的兵力,全取关外(山海关外)之地的计划便难以实现矣。虽然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可毕竟士气可鼓不可泄,他还是笑嘻嘻地称赞诸将,“卿等所言甚是,我大卫勇士个个以一敌十,何惧清军”
“大汗,我军虽勇,然伤敌一万、自损八千,奴才以为还是应该围点打援,想办法在锦州城外伏击清军”,兵部右侍郎哈喇瑚里建议。
“卿之策虽佳,然清军统帅并非有勇无谋之人。罗可铎倒也罢了,那鳌拜可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上回朕在金厂堡、杏山堡设伏,准备吃掉山海关绿营,不料冯铎竟不上当。鳌拜之才胜冯铎十倍,恐怕不会轻易中伏”,苏勒坦微微摇头。
“在锦州设伏,清军自然警觉。可如果在锦州之外呢奴才觉得,我军可以诈败诱敌,先在锦州佯败一阵,然后引军北撤。听说那鳌拜作战十分悍勇,见我军败退,必然追击。如此,便易中伏耳”,博贝提出一条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