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

乾元二十一年(1664年)三月二十日,莲大可汗返回北京城下,除了七万二千余卫军,还有蔡禄、张元勋、陈汝器等部的两万降军和俘虏。为酬报降将临阵倒戈的战功从而鼓动更多人放下武器,莲大可汗封蔡禄为河南总兵、陈汝器为真定参将,仍授张元勋为镇江副将,又将战场上抓获的俘虏尽数编入三人部下。九万余兵马加上原先留守近三万卫军,兵力高达十二万多,虽然有不少是降军,看起来依然声势浩大。密密麻麻的营帐、漫山遍野的旗帜,令城内的守军望而生畏。虽然如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可一代枭雄并不打算强攻,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位还打着让城内的清军主动投降的念头。不管怎么说,如今皇城内的清军包括能拿得了刀枪的八旗女子仍有九万余众,虽然很多是老弱妇孺,可若凭借坚城而守的话,强攻伤亡必大。若是不费一枪一矢让敌人投降便再好不过了。朕也不是气量狭窄的君主,顺治小儿若肯降,赏他个郡王也不是不可以。于是,宽洪大量的莲大可汗决定派使者入皇城劝降。派谁去呢听哈达说,此次成功策反蔡禄、陈汝器等人,一名叫赵喜的乌衣卫小旗居功甚伟,便派他去。一者此人伶牙俐齿、有劝降的经验,二者官职小、不过一小旗,即便牺牲也不是什么大事。当然,大可汗并非寡恩之人,立授赵喜百户长之职,并许诺若能成功说得守军弃械投降,朝廷不吝封赏。

 

赵百户受了汗命,便准备入城劝降,却被大学士刘好古止住。“陛下可曾考虑过若伪帝不肯降该当如何”

 

“哼!不肯降朕便杀进城去,鸡犬不留!”莲大可汗霸气地回答,大有刀枪在手,天下我有的豪迈气势。

 

“如此伤亡必大,何不效仿金灭宋之策,假作议和向满人索要财物。只要他们以为献出财物大卫便会退军,便再无战心。军心动摇后破之不难”,刘好古微笑。

 

“妙极!城内的清军如今憋着一口气想要顽抗到底,若逼得太狠反噬必大,先松一松、让他们将那口气泄掉,破城便易矣”,苏勒坦听完哈哈大笑,谓赵喜曰:“汝记着,劝降时务必彰显我军军威,告诉顺治小儿若肯献城归顺,朕封其为建州郡王。彼若不允,汝便说我军可以不入城,只需献银百万两、美女三千名,便会退军”。

 

“是”,赵喜领命而去。随行的还有三十名俘虏的八旗兵,携带着清军丢弃的旗帜,以及在战场上斩杀的清固山额真罗托、伊尔德,议政大臣赉图库,总兵克德、尚宣、吴万福、尚好仁等将领的尸身。

 

看着各营被砍下的旗帜,还有那一具具没有了生气的尸身,顺治帝不由得既伤心又绝望。

 

“皇上”,保和殿大学士额色黑悄悄来到他的身边附耳说道:“奴才已经派人仔细询问过,来的那三十人的确是旗人,信王爷的大军真的败了,如今退守宣府”。

 

多尼竟敢弃朕而逃!不忠不义的畜牲!可恶!年轻的顺治帝将双拳攥得紧紧的,脸色涨红,恨不得立刻下旨诛杀多尼。只是为君日久,他知道此时不是动怒的时候,任何沉不住气的举动都会让对方探出虚实,面色阴沉地问道:“卫使送来我军将领的尸身和军旗,莫非是想向大清示威吗”

 

此言一出,康亲王杰书、庄亲王博果铎、内大臣索尼、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等皆怒目而视卫使,索尼、遏必隆甚至拔出腰刀,一股股杀气向赵喜压来。

 

好个赵喜,虽只是区区一百户,却不惧这些王公贵族的威压,淡淡地说道:“我主乾元皇帝乃是莲生大士下凡,圣心慈悲,不忍见贵军将士亡命沙场无人掩埋,所以派本使送其归葬。连番大战,贵军将士战死者极众,我军粗略收集便有七万多具,还有很多溺死于河中、死于山林的难以找寻。陛下有令,为体现天朝仁心,这些遗体贵方皆可运回安葬。至于军旗,乃是各军之灵魂,出于对贵军的尊重,方命本使送来”。此言好生厉害,看着仁慈准许清军收尸,可却不动声色地宣扬了卫军的军威。七万多具尸体如果运入皇城,没地方掩埋,容易引发疫病不说,还会极大的动摇守军军心。偏偏身为大清皇帝如果不同意接收阵亡将士的尸首,也会大失人心,因而不答应也不行。顺治帝听完此言愈发恼怒,冷笑连连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