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第2页)
“皇上,此乃卫军的奸计。皇城地方狭小,仅够容纳军队和百姓,若让这七万多具尸体入城,无地掩埋必然引发疫病,届时我军将不战自败。臣斗胆,请皇上千万莫要让卫军送尸体入城”,首席大学士兼议政大臣范文程跪地请求。此举等于是将阵亡家属的怨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若有人因为亲人暴尸荒野而心生怨恨便不会怨恨皇帝而是怨恨阻止皇帝的范大学士。
忠臣!范文程真是忠臣啊!顺治帝十分感动,沉思良久方悲悯地说:“范先生所言有理,只是苦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
“哈哈哈哈哈哈”赵喜放声大笑,“乾元皇帝陛下早料到贵方未必肯接收尸体,特意下旨,若贵方不愿接收,我军出于对阵亡者的敬重,将集体掩埋、以使亡灵入土为安”。
“哼!猫哭耗子假慈悲!”范文程冷笑,浑未察觉不知不觉间以前瞧不起的西番已经成了猫,而不可一世的大清居然成了耗子。
“替朕多谢贵国的乾元皇帝,若无他事,卫使便请回吧”,毕竟是一国之君,顺治帝终究还是保持住天子气度,心平气和地下了逐客令。其实他心里清楚,卫使绝不会是为送尸体和旗帜而来,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劝自己投降。可身为一国之君,头可断、血可流,怎可做降虏任人摆布哼!当朕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吗
果然,见清方下了驱客令,赵喜收起狂妄之态,口气转为温和,“陛下好生无礼,本使话还未说完便要驱客”。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索尼冷笑着嘲讽。“哈哈哈”在场的满洲权贵、文武官员皆放声大笑,仿佛自己才是胜利的一方。
乾元二十一年(1664年)三月二十日,莲大可汗返回北京城下,除了七万二千余卫军,还有蔡禄、张元勋、陈汝器等部的两万降军和俘虏。为酬报降将临阵倒戈的战功从而鼓动更多人放下武器,莲大可汗封蔡禄为河南总兵、陈汝器为真定参将,仍授张元勋为镇江副将,又将战场上抓获的俘虏尽数编入三人部下。九万余兵马加上原先留守近三万卫军,兵力高达十二万多,虽然有不少是降军,看起来依然声势浩大。密密麻麻的营帐、漫山遍野的旗帜,令城内的守军望而生畏。虽然如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可一代枭雄并不打算强攻,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位还打着让城内的清军主动投降的念头。不管怎么说,如今皇城内的清军包括能拿得了刀枪的八旗女子仍有九万余众,虽然很多是老弱妇孺,可若凭借坚城而守的话,强攻伤亡必大。若是不费一枪一矢让敌人投降便再好不过了。朕也不是气量狭窄的君主,顺治小儿若肯降,赏他个郡王也不是不可以。于是,宽洪大量的莲大可汗决定派使者入皇城劝降。派谁去呢听哈达说,此次成功策反蔡禄、陈汝器等人,一名叫赵喜的乌衣卫小旗居功甚伟,便派他去。一者此人伶牙俐齿、有劝降的经验,二者官职小、不过一小旗,即便牺牲也不是什么大事。当然,大可汗并非寡恩之人,立授赵喜百户长之职,并许诺若能成功说得守军弃械投降,朝廷不吝封赏。
赵百户受了汗命,便准备入城劝降,却被大学士刘好古止住。“陛下可曾考虑过若伪帝不肯降该当如何”
“哼!不肯降朕便杀进城去,鸡犬不留!”莲大可汗霸气地回答,大有刀枪在手,天下我有的豪迈气势。
“如此伤亡必大,何不效仿金灭宋之策,假作议和向满人索要财物。只要他们以为献出财物大卫便会退军,便再无战心。军心动摇后破之不难”,刘好古微笑。
“妙极!城内的清军如今憋着一口气想要顽抗到底,若逼得太狠反噬必大,先松一松、让他们将那口气泄掉,破城便易矣”,苏勒坦听完哈哈大笑,谓赵喜曰:“汝记着,劝降时务必彰显我军军威,告诉顺治小儿若肯献城归顺,朕封其为建州郡王。彼若不允,汝便说我军可以不入城,只需献银百万两、美女三千名,便会退军”。
“是”,赵喜领命而去。随行的还有三十名俘虏的八旗兵,携带着清军丢弃的旗帜,以及在战场上斩杀的清固山额真罗托、伊尔德,议政大臣赉图库,总兵克德、尚宣、吴万福、尚好仁等将领的尸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