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土司分治加推恩

 马良见不用自己提醒,刘禅便已经屏退众人。


 心下也是感慨,世子殿下果然聪明过人,随后开口道:


 “世子殿下,五溪蛮之所以被称为五溪蛮,其实是因为汉人的傲慢,懒得区分各蛮夷部落,将他们统称为五溪蛮。”


 “其实,在他们内部,许多部落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长相也有差异,甚至有的语言也不相同。”


 “若想防止其做大,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臣以为朝廷应当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他们相应的身份,而不是粗略的将其统统归于五溪蛮。”


 刘禅深吸一口气,他听懂了马良的话,其实就是分而治之的策略。


 只是许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如何才能将这些人分的恰到好处,又能让他们彼此冲突内耗,这里面大有学问。


 但刘禅决定,接受马良的计策,因为这有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


 甚至刘禅进一步提出了更完善的细节:


 “各依其文化与习俗,在其聚居之地设立以其族名为名的道,由朝廷正式敕封其君长。”


 “各君长互不统属,令其自治,世袭罔替,朝廷只管收税和调停各族之间的矛盾。”


 “这些部族一定要分的仔细,应分尽分,不可囫囵将两家合为一家,定要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主。”


 其实,刘禅所说的就是土司制度。


 这时候已经有该制度的雏形了,刘禅只是打算一步到位的将其完善。


 秦朝在统一全国后,首先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立“道”的特殊行政机构。


 汉沿秦制,继续在南方民族地区推行郡县统治之法。


 设立许多郡和属国都尉(边境的郡),郡下和属国都尉下又设若干县。


 虽然名为郡县,但其实还是由各蛮夷君长统治。


 实际这就是中央王朝对各民族首领建立间接统治的土司制度的缘起。


 后面土司制度完善,由朝廷正式敕封其君长,名义上土司成了朝廷的官员,但朝廷也正式承认了土司的自治权力。


 也类似于分封制,实际上就是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会大大减少朝廷对部族内部事务的干涉,缓和矛盾,甚至还能通过包税制的方式向蛮夷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