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莫一心三用

第141章 函谷大梁

“这位大人物会不会……”白玉玉试探的问。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问题,不用说明白。”莫逸信回答。

 “星辰下照山成型,在天星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龙局帝座才最有力量,叫做先天局;人为后天形成的垣局要弱很多,叫后天局;占据先天之气的人和占据后天之气的人进行竞争,高下立见。”

 “《撼龙经》云:

 昆仑山脚出真颜,枝枝脚是破军山。

 连县走出瀚海北,风俗强悍人粗顽。

 生儿三岁学骑射,骨鲠刚方是此间。

 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狼峰高更卓。

 此处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

 高山大陇峰多尖,不似平原一锥卓。

 行行退却大散关,百二河山在彼间。

 大缠大护到函谷,水出黄河如阙环。

 低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原似如砥。

 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

 识得星峰是等闲,平处寻龙最是难。

 若无河海与淮汉,渺渺茫茫不见由。”

 “上面这段话详细讲述了中华南龙从昆仑山源头,经连县,过瀚海北,跨过崇山峻岭,出大散关,经函谷关,黄河水出万里平原,经熊耳,到大梁,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知道函谷关在哪儿?”莫逸信问道。

 “知道,以前去旅游过。”白玉玉点点头说。

 “大梁呢?”莫逸信又问。

 “知道知道,距离吃小笼包的地方不远。”白玉玉回答道。

 “嗯!你的地理知识还不错。”莫逸信夸赞道。

 “函谷关到大梁中间的区域,形势少高山,大多是平原,平处寻龙最为难,想借助天星之力,就要在这处平原上找到真龙脉,在上面合理布局才会最具效果,若无河海及淮汉,渺渺茫茫不见由,何其难哉!”

 “我也在研究风水玄学,怎么没有看到你这种内容?”白玉玉有些疑惑。

 莫逸信眼皮一抬,来了兴趣,原来此女是同道中人。

 “你也学习过玄学?”

 “是啊,我也经常看这方面的书籍,你等等。”白玉玉说完话站起身上楼去了。

 不一会,她手里拿了几本书下楼来,来到茶几旁坐下。

 莫逸信接过她手中的书一看,一本《阳宅三要》,一本《葬法要诀》,还有一本是《韦千里命稿》。

 莫逸信把书摞好放在茶几上,笑了笑。

 “也么样?这些书值不值得一读?”白玉玉有些心虚。

 “当然值得一读,但是研究玄学是一回事,应用玄学又是一回事!”莫逸信回答。

 “怎么讲?”白玉玉问道。

 “大千世界中研究玄学的人多不胜数,但真正精通的人能有几个,真正能应用的又有几个!你见过几个能看的准的?”莫逸信反问道。

 “凤毛麟角!”白玉玉若有所思。

 “会看书的人很多,能看懂这方面书籍的人却少了很多,这些书籍大多都是古文,很多现代人把这些文言文编译成白话文书籍,但事实上这些搞编译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解读的对不对!”

 “况且,那些真正掌握玄机的人万中无一,甚至比例更小,他们好不容易悟透天道,怎么会毫不吝啬的写出来教会你,他们通常用晦涩难懂的谶言,主观上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何况这些观象问道的方法本身就奇妙无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岂可是一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这是研究玄学的一大难关。”

 白玉玉静静的听着。

 “即是有人看懂了,成为高能大士的几率也很小,在实战中想从纷繁万化的象中剥离出真相,更是难上加难,需要长期修行心法。”

 “什么心法?”白玉玉问道。

 “别以为那些远离凡尘、隐居山林之中人是闲来无事,其实他们就是在磨练心志。”

 “人秉天地灵气,一开始孕育在母体之中,心脏、大脑、感官基本同时关联发育,其他器官也相继发育,接收到第一次来自外界的感应刺激,就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经过分娩、发育、成人,再到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每分每秒都会在大脑中抹下印迹。这一过程中,人发育成形成象,逐渐走向旺盛,本性却在不断泯灭了,当人形象开始衰退,人的本性又会裸露出来,如同水高石没,水落石出。人的本性就是孕育自身的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在人体内自主流转,从外象看是心脏自主搏动产生生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