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破贼校尉

第三百零一章 朴实无华的新时代来临一刻


 首辅李春芳坐在阁房里,全神贯注地看着朱翊钧的批红,神情凝重。

 这是朱翊钧对内阁票拟的《隆庆三年大明中枢地方官制条例》的朱批,与其说是朱批,不如说是重要的补充。

 李春芳看着上面的朱红色字,大部分都是非常有朱翊钧特色的白话文。

 “要让大明官吏全心全意报效朝廷,为民造福,新官制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确保各级官吏衣食无忧。

 民以食为天,饭都吃不饱,如何任事?

 二是迁黜清晰,前途明朗,才会激励官吏勇于任事,尽心尽责”

 确保衣食无忧不说了,牛马都要喂饱草料。

 重要的是打通上升通道。

 没错,升迁道路很艰辛,需要上面有贵人,下面有羽翼,上拉下推才能一步步往上走。

 可是你要把这条上升通道亮在那里,让官吏们明白什么做不得,必须避免,否则仕途堪忧;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可以青云直上。

 让大家看到方向,有奔头。

 李春芳宦海浮沉多年,又做过数年的吏部尚书,朱翊钧补充的那些条款细则,细细一琢磨,他就品出味来。

 在朱翊钧补充的新官制里,以前那套靠治学问、刷道德、养名望完全行不通了,甚至你光靠拍上面的马屁,收聚同僚们的支持也不行,那些都只是你升迁的部分条件,最关键是你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唯政绩论?

 这不是要了那些清流们的老命吗?

 这些人只会动嘴皮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摘别人,聚集人气名望好升官发财。

 做事我不行,找茬我第一!

 他们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外放出去当个会试主考官都觉得十分委屈了,指望他们能搞出什么政绩来?

 偏偏这样的文官在此前大明官场占据很大一部分,越是精通经义的大儒名士,越是这样的文官。

 执行殿下的新官制,这些官员很快就会被淘汰得无影无踪!

 李春芳再想到几日前张居正呈上的《官吏考成法》,脸色更加难看。

 新官制是筐,先把大明官吏装在里面,让他们动弹不得。

 而考成法是皮鞭,肆意鞭挞,驱使做事。

 李春芳猛地站起身来,心情郁结。

 他是状元公出身,属于传统儒生。

 在他心里,君用臣,当以德在先,再论其才。

 而才是什么?

 最重要的才是对圣人经义道理的学习和领悟。明白了圣人道理,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圣人治民理政的学问,提高处理实事的能力。

 不过有一点李春芳比其他大儒清流要强。

 那些人觉得只需要把圣人经义学精,再遵循祖制、教化万民、施以仁政,天下自然大定!

 学其它都是“杂学”,是大逆不道,舍本逐末的异端。

 李春芳诚心笃行,渊学宏才,认为德为本,圣人经义是基础,修身治德之外,还需要关心民事,勇于任事,才能治平天下。

 李春芳曾经就肃藩朱缙懭袭封之事上过《请酌议藩封》奏章,指出宗族蕃衍、民不堪命的事实,痛陈朝廷必须修改宗藩制度。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时任礼部侍郎的李春芳借着林润等人,引起朝野轰动,嘉靖帝重视的上奏,屡次会同宗人府并府部各堂上官、科道等官,按照“通融节省、裁有余以补不足”的原则,对林润原奏及各王府条陈详加审议,参照历年恩例议定六十七条制度,编成《请刊行宗藩条例》上疏给嘉靖帝。

 核心思想是“合无所生嫡子许封王爵,其次嫡庶子止许照例封本等官职。”

 嘉靖帝阅后大为赞许,朱批准允,着内阁颂布天下,立即照行。

 这也是李春芳自以为得意的“政绩”,没想到隆庆三年朱翊钧借着辽藩一事,召集诸藩宗室,大刀阔斧地大行宗藩分封改制。

 六藩被除国废藩,数十位亲王郡王被圈禁,上千宗室被贬为庶民。

 雷厉风行,手段狠辣到李春芳觉得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