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想得太好,实际不行(第2页)

 朝廷的钱就严重不够用,不够用就得想办法。

 老百姓不是还要服徭役么。

 成丁服徭役叫均瑶,均瑶之外,还要按户服役叫甲役,另外还有衙门临时签派的徭役叫杂泛。

 这徭役,跟田赋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定数。

 服役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卖力气,叫力差,另一种就是花钱免灾,叫银差。

 洪武朝初年大部分都是力差,每年每户人家总要轮到几次去挖沟渠,盖房子,修路之类的力差。

 在张昶离开永城过来北平之前,这衙门里,大多数都是银差了。

 银差,才有大量地方操作的空间。

 具体力差跟银差之间如何换算,都是地方说了算,派多少次也是地方说了算,最后能交到朝廷的是多少,也是地方说了算。

 地方跟地方,大家都是同进同出的。

 你交多少,我就交多少,大家商量着来。

 最后,交上去的那点钱,跟实际收了多少完全是两回事。

 看似很低的赋税,到头来,因为徭役这边,老百姓需要交的钱更多。

 朝廷也没落到好,全在中间这些人手里了。

 这也就罢了,总归大家都能勉强过日子。

 可重点是,商税也是三十税一啊。

 这就是典型的没对比没伤害。

 农户们本来好好的种着地,突然就发现原来做买卖更占便宜。

 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活,种出来的粮食卖出去以后,人家倒手一卖就挣钱了,人家还不怕什么天灾人祸的,但凡有,还是商户更加挣钱的时候。

 发展到后来,大商贾们就会趁着农户钱银不就手的时候把他们的地给买了。

 多少自耕农就这样成了佃农。

 天灾一来,颗粒无收的佃农交不起租地的钱,也没有粮食维持生存,不就成了灾民么。

 这种事,不是单单在遭灾的地方发生。

 在整个大明朝无论哪里都在发生中。

 遭灾这事,对农户来说,天灾是大灾,来一次全家一锅端倒也罢了,反正死了四大皆空。

 他们更怕的是家里人生病,壮劳力服役的时候残了丧失劳动力或者直接没了,这些平常生活里的会发生的事,能把本来还能过日子的一整个家拖进泥塘里翻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