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想得太好,实际不行(第3页)

 “你这说得不对,就算是大商户说了他们的地再租出去,大商户不是要给两份赋税,一份田赋,一份商税!再说,我爹还让大家开荒,开出来的荒地免三年赋税。”

 朱棣听得很认真,也很快就找出了漏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王爷没在老百姓中间生活过,自是不知道还有许多的猫腻。”

 张昶猛摇头。

 “那你倒是说说,还有什么猫腻。”

 这块确实是朱棣没有什么认知的地方。

 十岁以前,家里吃喝是爹娘操心。

 十几岁当亲王了,这家里的吃喝还是爹操心,岁禄即便逐年减少,那也是够吃够喝的。

 到了这会,自家王妃跟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把王府的进项整得明明白白。

 “挂靠。”

 张昶只说了两个字。

 朱棣还没做出回应,刚刚进门的道衍和尚倒是听见回了一句:

 “谁要来挂靠?”

 “见过大师。”

 张昶赶紧起身施礼。

 “阿弥陀佛——”

 道衍和尚合掌还礼。

 “懂了。”

 朱棣对挂靠略有所知。

 他爹盲目优待士人,连刚刚读书的也很给面子。

 只要当了秀才,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徭役,犯法也格外宽容,见县官不跪,每个月还能领粮食。

 他实在觉得没必要。

 围绕着他爹的那圈文化人,老臣子,表面上大义凛然,什么为国为民,慷慨大义的。

 实则对于士人的利益,那是半点不让。

 朝廷里定下来做为祖制的赋税跟徭役,全都是老百姓担着,士人那边不就是越过日子越好么。

 他们越好,就越能有余钱买更多的地。

 好家伙。

 细思极恐啊——

 【小科普:明朝登记人口的本本叫“黄册”,登记土地的本本叫“鱼鳞册”。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账面人口6千万人,有明一朝,登记在册的人口一直在6千万上下浮动。实际远远不止。

 洪武朝初期,造册登记的赋田是857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在册的赋田成了422万顷。

 整个明朝,有权的人不用交税服役,有钱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隐田隐户逃避交税服役,真正交税服役的全是没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