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大科普——明朝在钱银上的鸡贼一(第2页)

这就是史书上所谓的“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

洪武年间。

山西一省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经增长到一千八百五十一位。

河南省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有了五千多个皇族后代……

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十倍。

(这个增长率,瓜是认可的。因为除了生娃,皇家也没啥事可干。)

据现代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

(这个数,瓜表示存疑。就且听听吧。)

于是明朝中后期就有人说了——天下所供,竟不能满足王族所需。

所以当时官员们说,——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

实在拿不出银子给百官发工资,发点东西大家倒也能理解。

问题是,皇帝们的小算盘仍然打得非常鸡贼。

比如——

永乐二十二年,每斤胡椒算成十六贯钞票,苏木每斤算八贯钞票。

明宣宗宣德九年,仅仅过了十年时间,胡椒每斤就算成一百贯钞票,苏木每斤算成五十贯钞票,翻了六七倍。

其实在宣德朝之前,要光是说算了多少贯,翻了多少倍,倒也没啥毛病,因为宝钞不值钱了。

但问题是,工资是定额,从朱元璋的洪武朝就已成定制。

给多少米,给多少钞,全给规定的明明白白的。

哪怕通货膨胀到宝钞已经完全不值钱的地步了,工资还是按着定额发。

这种情况说起来就像朱元璋给儿孙定下来的名字规范一样。

到最后,生僻字用完了,拿着偏旁部首硬造,再后来,造不出来了,大家连个名字都取不上。

你说,宝钞不值钱了,难道皇帝不知道?

这压根就不可能。

可皇家权当不知,做出了更鸡贼的事。

成化七年,因为国库里存的棉布太多,积压久了,眼看都快烂了,皇帝遂宣布,以后就用细布给大家开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