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盗墓笔记??(第3页)

 “什么话?老四这个畜生只知道干劳民伤财的事,好不容易编了一本书还让遗失了,遗失了不说还让后世人只能慕其名不能感受我大明的盛世之治,又让夷人抢夺。” 

 “要是让咱来修,一定多摹副本,珍藏于天下各处,天下读书人皆可观之,绝不束之高阁。” 

 一改往日脾气的朱元璋此时大度的让人感到惊讶,他越如此大度,越显得天幕里的那个朱棣小家子气。 

 “爹,不带你这么玩的啊......” 

 小朱棣的挣扎是无效的

。 

 “既然父皇有意,那儿臣择日就将这件事提个章程,号召天下献书,聚我大明才子于一堂来编书。”朱标也是笑着说道。 

 “大哥,你......”只有朱棣在欲哭无泪。 

 殿内其余百官呢? 

 例如李善长,他自觉没有宋濂文化水平高,但觉得自已去混个监事还是可以的。 

 例如宋濂,他虽然早已辞官三年,只有每年天寿节才进京为皇帝庆生。但他自觉这天下也没几人能有他文名满天下了,这主编一职也不是不能一争。 

 而其他文人自然也是如此想法,自古编史著书都是青史留名的好差事,谁不想插一手呢? 

 只有朱棣受伤的洪武世界达成了。 

 永乐时期 

 作为朱棣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几件功绩之一的大典,自然是要在驾崩后带入坟墓的。 

 但现在的朱棣并没有被天幕夸赞文治武功而感到开心。 

 后人干什么不好?为何非要挖老夫的坟? 

 撅祖宗的坟很光荣吗? 

 朱棣自然理解后世为了寻求遗失的古籍而掘开古墓的心思,但这并不代表他能接受有人挖他的坟。 

 “让解大绅带人多抄写几份永乐大典,他不是很闲吗?整天这逛那悠的,让他在短时间内必须把永乐大典给朕多临摹几份!” 

 “还有,老大,朕给你下令,于天下各省府治建立藏书楼,每个省的这个钱让藩王来掏,允其留名于捐善人。嗯,各省必须要有至少一份永乐大典,且好好保护维缮,出了什么差错,拿他们是问!” 

 “还有,准许所有读书人进楼观书,允所有举人以上功名者临摹!” 

 朱棣也不管什么藏私于官了,他现在只想让自已的永乐大典好好的、永远的留存于世,后人将来可别再有什么想法掘开他的坟了,不然他死了都不安生啊! 

 “还有,朕要下祖训!” 

 “所有大明皇帝死后,必须陪葬一部永乐大典!” 

 我拉所有人下水,看在我盛世明君的身份上,总不能挖我的了吧? 

 唯有朱高炽和朱瞻基二人瞠目结舌。 

 爹。 

 皇爷爷。 

 不带你这么玩的啊? 

 大清 

 康熙:永乐大典确实是古今第一奇书啊,朕每每阅读都能受益良多,确是那永乐皇帝为数不多的利于千秋的好事啊。 

 只是这永乐大典被我大清珍藏良好,居然还能在后世遗失? 

 这些番邦夷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朕就不该给那罗刹国好脸色! 

 雍正:永乐大典全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珅珅,为什么天幕上不提朕的《四库全书》?朕的四库全书无论字数还是内容都要比这永乐大典还要多啊?” 

 “朕的四库全书才是最大的百科全书!” 

 “陛下,可能凡事讲个先来后到,所以天幕才先讲的永乐典,后面就会讲到您了......” 

 【明太宗朱棣还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为后来明朝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